1985年9月,原徐州藝術學校和銅山縣第一高等小學校(當時徐州城區(qū)屬銅山縣第一區(qū))的部分師生,在青年路第四中學舉行歡迎孫象涵同學的集會。孫象涵是徐州東南地區(qū)著名抗日武裝組織領袖,曾任蕭縣人民抗日義勇隊副總隊長、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支隊副司令員等職。抗日戰(zhàn)爭勝利、新中國建立后,在中央機械工業(yè)部機械科學研究院工作,后任顧問,已離休。這次他來徐訪問與60年前舊侶相聚,倍感歡慰。他在1925年及1930年間在第一高小和藝術學校學習,這次參加歡迎的第一高小師生徐毓生、范作民、張紹堂,藝術學校師生王祥甫、王寄舟,文化界人士佟蘇丹、鄭培心,市政協和史志辦公室的人員歡聚一堂暢談題詩,之后還請孫老為 《徐州史志》題詞,對徐州文化寄予厚望。
現在我檢出當時歡迎聚會的兩張照片,不禁回憶過去在第一高小學習和浙江會館中的藝術學校的情景。但這兩所學校久不存在了。檢出《徐州文史資料》中尚有王寄舟所作的回憶資料,而第一高小無人述及,深感為憾,因此不顧老衰勉力寫出回憶,以作紀念。
第一高等小學校的歷史
第一高等小學校的全稱是“銅山縣第一高等小學校”,始建于辛亥革命后民國時期。學校的前身是云龍書院,地址在云龍山西麓黃茅崗。云龍書院在徐州文化歷史上是規(guī)模最大、成就最著的學府,自清雍正成立書院,到清光緒二十九年廢科舉,歷經182年中,培養(yǎng)庠生、貢生、舉人、進士及各類人才,為徐州文化教育和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云龍書院在清末廢科舉的1903年改為學堂,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成立銅山縣官紳公立高等小學堂。過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的顧子揚是教務主任。以后曾任一高校長和銅山縣長的曹寅甫是當時的學生。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學堂改為銅山縣第一高等小學校。首任校長梁中樞是徐州著名的教育家,1905年在日本弘文學院學習,畢業(yè)回國后任銅山縣勸學所長,又任第一高等小學校長。 曹寅甫在高等小學堂畢業(yè),又經江北師范學習畢業(yè)后,回學校任教員。著名學者蕭一山在幼年是學校早期的學生,于1912年入校學習。他原名蕭桂森,是當時的國文老師梁天錦為他取字“一山”,日后而以此為名。蕭一山1915年在一高畢業(yè)后,經山東七中、山西大學學習,1921 年轉入北京大學,完成了《清代通史》第一、二兩篇, 以后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完成了這一史學巨著。
1916年為了學校發(fā)展,梁中樞校長得到地方的支持,將學校遷到城內二府街原二府舊址。這里地處城內居民密集區(qū)域,便于多數學生就近上學,校址寬綽,有利教學和發(fā)展。學校在路北,東距北門街百余步,西鄰原水利局舊址。學校大門內前部有空場方20多步。中部西半是幼兒班院,東半是體操場,中間是走道。后部是高小的教室、體操場及辦公室和宿舍。南邊的教室較寬大,并有走廊,中間有過道,是兩層,上層為教員辦公室,向南凸出閣樓,閣樓南有一棵大槐樹, 枝長葉茂,夏天綠葉蔽天,進校經過令人神爽。
學校遷入后氣象一新, 學生倍增。梁中樞校長管理學校認真,愛校如家,星期假日也常到校與部分教職員商討和處理工作,平日對師生反映的問題都能及時解決。他一生對地方教育工作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于1929年7月病故銅山。各界人士為紀念教育名師,申請縣政府將二府街改稱中樞街。學校由曹寅甫、文伯薰先生先后任校長。
我1922年到一高學習,1925年畢業(yè),皆值文伯薰先生任校長。他過去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弘文學院。他領導學校工作嚴肅認真,人稱文人先生。1930年我到圖書館工作時,他任城市局局長,曾擔任圖書館籌備委員。圖書館成立后聘他為基金籌募委員和古物征集委員。
一高的教師們
我1922年自少華巷第六國民小學畢業(yè),入一高一年級第31班學習,級任教師謝向之先生教語文課。他是海州板浦人,省第八師范畢業(yè)。他教課親切認真。他首先教導我們在高小學習不能像初小孩子那樣頑皮,要求白己像青少年學生知道認真學習,不僅在課常用心聽課做好作業(yè),在課外學習看報,也知道社會和國家大事,提高自己知識和能力。他自己訂有一份《國民日報》,并為副刊《覺悟》寫稿,有時介紹其中文章進行講解。我后來也訂了《少年》雜志閱讀。到二年級時,他推選我參加學校圖書室服務,那里有報刊、兒童讀物,使我加強文化學習。
1924年他離校去南方參加革命工作。北伐軍進入徐州時,他在軍中任政工工作,我們曾相見。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他隨同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的接收組織來徐州接收電燈廠,一度擔任廠長,曾邀一高的同學黃紫封任科長協助他工作。1947年冬電燈廠由中央信托局人員接管,他即離徐。他在徐期間,我們曾多次相晤,那時我在經營藥房商業(yè),曹協助李運周先生接收偽淮海省圖書館,向之先生也鼓勵我恢復圖書館工作。但圖書館歸屬久未確定,最后交省民眾教育館保管,而作罷。
我在二年級的語文課,在謝向之先生離校后,由劉仲宣先生授課。他喜愛新文學,對當時的新文學作家都很了解,在講課中常介紹其特色,對朱自清、矛盾、老舍講得很詳細,使我們加深對其作品的認識。我以后在圖書館工作的同事劉介夫是他的堂兄弟,并見到仲宣先生的胞兄劉孟先。
三年級的語文課由張子英(名永偉)先生講授,他年歲已近50,過去曾在內蒙古工作,每在文章講塞外時,他即談他在那里具體生活感受,加深我們對文章中塞北情境的認只。他家住在戶部山北部接近北巷。他具有書法和山水畫的愛好,字近張伯英。以后在圖書館工作的劉介夫曾談到他的山水畫,他們是同行。
一年級英語課老師是黃素封先生。他過去也從一高畢業(yè),后回校任教師, 教我們模范英語第一冊。 他常介紹學習英語的經驗,認為學習外國語言比本國語言困難得多,沒有學用的學習環(huán)境,必須在課室外,多讀多記多練習用力打基礎,能看英文小說和報刊才能鞏因,因此我以后買了《泰西三十鐵事》,讀起仍感費力。二年級時,他離校到南洋印尼華僑學校教課。以后我在圖書館工作,1932年他已回國在上海工作。在他回徐州時,圖書館曾請他為讀書會員講演介紹南洋的情況,他曾寫過一本《科學的南洋》贈送給圖書館。他為商務印書館寫過一本《化學發(fā)達史》出版,后來在上海開設人和制約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經營藥房曾和藥廠往來。
二年級英語課由蘇勁生先生講授。他是徐州人,家住中樞街西段基督教堂附近。老父是過去京綏鐵路工程師,現在退休家居。二弟蘇亞章經營化學原料和器械,我以后經營藥房與他有往來。
三年級英語課開始讀模范英語第三冊,由徐中幹先生講授,同時數學課也由他講授。他過去在北京匯文中學學習。匯文中學是教會的學校,對英語教學重視,因此他對英語曾下過功夫,對西洋文學也涉獵很廣。他在老師樓辦公,和美術老師陳野樵同室。這兩位老師在1932年我編行《鏡報》時,協助我寫稿,曾因中幹先生一篇評談“關個女人”與徐秉珠發(fā)生筆墨官司。徐父是律師,向銅山縣政府控告徐州《鏡報》污辱人格。后經徐州新聞界人士調解,由徐州《鏡報》道歉息訟。解放后,徐中幹先生在徐州二中任教師。十年動亂后,他的兒子在市圖書館任副館長。近年來,他的孫子在九州學院工作,寫徐州史跡多篇在報刊發(fā)表。我們都曾相見敘談。我與中幹先生師生之誼三世未斷,頗感欣慰。
算術教師王益吾先生一年級時講授四則,二年級時講授比例。他在講解算術公式和例題外,常讓我們在黑板上演算。對作業(yè)中的錯誤,常在課室中提出糾正批評,分析錯誤原因,加深我們的認識。他家是徐州大族,住南關上街,常著長袍馬褂,態(tài)度莊嚴,令人敬畏。
歷史教師文蘭若先生是文校長的五弟,在民國大學畢業(yè),二十年代初推行國語運動時,任銅山縣國語指導員,為銅山縣小學教師學習注音字母和國語訓練開辦多期的訓練班。那時我在第六國民小學,曾在張老師的辦公室墻上看到國音字母掛圖,當時尚未讓學生學習。文先生教我們歷史課, 常把課本放在一邊,演講歷史事件經過,像藝員說三國、水滸那樣有聲有色。一次他講東晉淝水之戰(zhàn),晉軍以少勝多,秦軍敗退自相踐踏形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局面,使我們加深印象心情激動。那時期他曾組織過話劇愛好者多人,有陳野樵、文貞白、王秋魂等。一次在一高幼兒班院內搭棚壘臺, 晚間懸汽燈演張文祥刺馬。三十年代我編行《徐州鏡報》時,請他提供歇后語資料在第三版補白,具諷刺夸張?zhí)厣D菚r我在圖書館工作,他任圖書館指導員。1939年徐州淪陷,圖書館解散后,他曾在天主教昕昕中學任教師。
美術教師陳野樵先生,教我們鉛筆畫外,曾教學習篆刻石章,在工藝方面教我們用石膏制模用色臘鑄桔果。他早年曾在《民生日報》畫廣告圖案,在最早的《徐州游覽指南》中也有他畫的廣告。我在圖書館工作時,他同徐中幹先生同在救濟院工作,助我為《徐州鏡報》寫稿,參加與徐秉珠的筆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曾去青島在鐵路工作。他家住在中樞街西段,他的胞兄、他的兒子我曾見過。
自然課教師藍明道先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學工業(yè),給我們講課,不僅對科學原理講解清楚,并且結合日常生活說明其中科學知識。在我于圖書館工作時,他和周惟僧合營制革工業(yè),廠址在公園東面。他常來圖書館。當時圖書館聘他為圖書選備委員。他在圖書館年刊上見有我寫的圖書分類法研究,曾予鼓勵。
體育老師李伯哲先生教我們體操、踢足球、跳高,因我年齡小身體輕,常作足球守門員疊羅漢站在最上層,撐竿跳高得到接竿同學向上推舉的好成績。李先生對學生親切熱情,最受學生親近尊重。我在圖書館工作時,他在省民眾教育館主管體育教導工作。
學校中有多位教師雖未教過我們功課,但經熟悉在以后有所聯系,如徐毓生和葛子霞先生,他們是我在國學專門學院徐心逸先生在七師的同學,他們常去,遇見晤談學習情況。以后徐毓生先生擔任圖書館籌備委員時曾介紹我到圖書館工作。那時他和葛子霞先生經中央大學民眾教育學院學習后在縣教育局主持社會教育工作。毓生先生以后任省民眾教育館教導部主任,子霞先生任縣民眾教育館館長。解放后毓生先生在中學任教師,參加民主黨派民盟組織,這次參加歡迎孫象涵同學聚會已近90高齡,尚很健康。
一高教務主任吳祗尚先生,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很早就在一高協助梁中樞校長和曹寅甫校長、文伯薰校長主持教務工作,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曾在徐州市議會被選為議長。
一高的同學們
1922年夏我進一高一年級時,教室在西邊南頭,三年級第24班在東邊中間教室,其中有范作民,解放后在徐州中學任教師,這次歡迎孫象涵同學他曾參加,這時他為《徐州史志》寫稿,介紹徐州鄭萬鈞發(fā)現水杉的重大貢獻,我曾為他借參考資料。第24班還有劉玉邦是徐州體育界教師,他的弟弟劉玉柱與我同班,因此熟悉。二年級第27班教室在西邊北頭,有何子耕(名笠田)后來任壩子街小學校長,他的愛人是教師,他的胞兄何曉村(名笠農)曾任一高美術教師,以后圖書館曾聘他為圖書選備委員得到認識。第27班中黃紫封同學是黃素封的二弟,1936年他到圖書館工作,同他共事。他的三弟黃秀封與我的二弟甘柏在一高幼兒班同學,演過葡萄仙子歌劇,后來去美國定居,參加保險公司工作。
孫象涵同學在晚我一年的35班,他和我的近鄰王朝棟是幼年愛好科技好友。王朝棟后來幫助我自制礦石收音機,在我1935年養(yǎng)肺病時收聽音樂京劇。孫象涵那時就為農村改良農具,其中有膠輪牛乍,在抗日戰(zhàn)爭中也用改良的武器與日寇戰(zhàn)斗,以后到機械科學研究院工作也是發(fā)揮他的所長。35班同學王揆一是算術老師王益吾的族侄,后來是徐州書法家,為一些商店寫字號匾。他愛喝酒,酒酣發(fā)揮書法興致。他和劉介夫、鄭在陸是好友。
我們第31班同學有很多是農村青年,歲數較大,體格高壯,有白錫如(名占福)、吳小波,后來都是徐州體育界教師,同劉玉邦同行。白錫如在體操列隊中排頭,我是排尾。撐竿跳高時他為我接竿,在我跳起時用力舉竿助我跳越橫竿,得到同學們叫好。后來,他90歲時我們還有時相見,他談到他到美國探親的見聞,猶感快慰。
我于一高學習期間,在同班中年歲小,學習成績較好,各項活動中較活躍,一年級時被選為級長,二年級時選送學校圖書室中服務,三年級時演說競賽獲第一名,在“五卅慘案”愛國活動中,為學生代表參加宣傳工作,常常受到教師的鼓勵,自己也不斷策勵自己不得落后,在學習生活中得到有利環(huán)境,為終生自勉不息的重要因素。第一高小學校的學生在徐州地方來說,不僅數量在同等學校比例中最多,而學習成績也占優(yōu)勢,既承接云龍書院的好學風,又有較強的教師隊伍和較好的教學質量。
過去的畢業(yè)學生如蕭一山為學術界的翹楚,人所共知,1918年畢業(yè)的周鴻經為數學界的大師,后起之秀,后來任中央大學校長,為后學所共仰。還有早期畢業(yè)的劉宏謨,在校被選為模范生,在中央大學畢業(yè)后應聘到南洋印尼和司徒等創(chuàng)辦聯合華文中學,主持華僑教育40年,任華僑教育學會主席,1970年后研究數學,有論文20篇送到中國科學院,晚年致力漢字改革,1983 年出席聯合國中文信息國際討論會。他在華僑教育做出畢生貢獻。即如一般的同學,1920 年畢業(yè)的張夢莘,經徐州中學畢業(yè)后,曾到一高改為的實驗小學任教,1930年在縣民眾教育館工作,1931年同我一起在無錫省民眾教育學院參加暑期班學習。1940年徐州淪陷時,我們一起改營藥房商業(yè),解放后共同經營淮海醫(yī)藥公司和徐州玻璃廠,公私合營后他調到燈泡廠工作,我調到制藥廠工作,我們一起共同生活十多年,同甘共苦,在晚年都能為社會做出能做的貢獻。他把手抄的《徐州十三韻》交給我作參考,助我研究校輯成徐州方言歷史文獻。在一高最呈現堅毅作風的是曹寅甫先生。他既是早期高等學堂畢業(yè)的學生,又是一高的教師,在梁中樞校長逝世后繼任校長,兩年后為了深造他又到東南大學學習,以后他歷任銅山縣長,為地方教育和行政貢獻自己的力量。他一如梁中樞校長認真負責的工作,鞠躬盡瘁,廉潔奉公。徐州淪陷時作為銅山縣長,他攜帶縣政公款轉移到上海存入銀行,邀集在滬徐州士紳,將存折證件公共保管,以備為徐州公用。在滬期間他參加抗日游擊組織,為了堅守保存情報,他為日本憲兵隊拘捕施刑,至死保持經商身份,不知游擊隊的事,終為徐州在滬商民陳竹生保釋,呈現堅守忠貞愛國節(jié)操。解放后他在上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組織部任副部長,于1959年病逝,深為徐州人士敬仰。
學校到 1927年學制改革,兩等七年制改為完全小學六年制。第一高等小學改為六年制的實驗小學校,仍繼續(xù)完成小學教育的任務,1938年徐州淪陷后為日偽控制。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學校為國民黨政府接收,由徐西明、周漫萍等主持。1948年底徐州解放,1950年間為徐州城市建設擴展中山路南段被拆除,校址為徐州道路建設作了貢獻。路東到統(tǒng)一街的商店和住宅也被拆遷建成百貨大樓。以后我經過百貨大樓時,不免想起過去的一高學校和幼年在學校學習的情景。但今天看到徐州城市建設幾條重要干道疏通和開寬是首要任務。淮海路向西延長和中山路向南延長是可喜的開端,也就不須惋惜了。
(作者系1911年生人,1957年加入中國民建會,曾任徐州市工商聯副秘書長,徐州市文物管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