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系銀白色金屬,性堅韌,有磁性和良好的可塑性,在空氣中不被氧化,溶于硝酸。如含鎳成分較高的銅鎳合金,不易腐蝕,在化學工作中廣泛使用。(見《辭海》)我國鎳礦資源主要以硫化銅鎳礦為主,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86%,紅土鎳礦儲量相對較少,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9.6%。我國鎳礦資源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就各省(區)來看,甘肅儲量最多,占全國鎳礦總儲量的62%(其中金昌的鎳產提煉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其次是新疆(11.6%)、云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
鎳幣在我國境內流通的種類清朝時期,號稱中國鎳幣鼻祖和稀世珍寶的是英國伯明翰造幣公司為中國鑄造的鎳幣樣幣。在清光緒年間,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清江山,恭親王奕訢、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兩湘總督曾國藩、兩江總督張之洞等人發起了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在創辦軍用工業的同時,提出實行改革大清帝國貨幣銀本位制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正為外國列強索賠白銀一事逼得走投無路的光緒皇帝的賞識。在他的默許下,李鴻章不但策劃制訂了貨幣改革方案,而且出洋考察,委托聞名中外的英國伯明翰為清政府鑄造了數枚樣板鎳幣。但當李鴻章將其中的3枚鎳幣樣板呈光緒皇帝審視時,被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否決。她認為鎳幣上面盡管鑄有“蹯龍”圖案,但盡是洋文,無一大清文字,有辱大清帝國的威儀。一些追隨慈禧太后的保守派人物也隨聲附和:大清帝國一無鎳礦,二無鑄造技術和設備,若全盤委托英國代為鑄造,大清朝廷豈不又要花費大量的白銀?于是,這3枚由英國伯明翰造幣公司代為鑄造的象征幣制改革的樣板鎳幣,隨著大清帝國首次幣改的失敗而散失了。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只發現一枚5分面值的這種鎳幣樣板,其余的幾枚均因年代久遠散失殆盡。
在我國境內最早流通的鎳幣,是在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由德國制造的“青島大德國寶”鎳幣1角、5分,共計2種。該幣為圓形無孔,錢文外圈為防偽作用的點點圓珠。正面中央圓內有上下右左對讀錢文“大德國寶”四字,圓外上方為“青島”兩字,中部兩邊右左兩字為“壹角”或“伍分”,下方為“每十枚當大洋壹元”或“每二十枚當大洋壹元”。錢背周圍為外文,意譯為“膠州·德國領土”,下方為鑄造年份“1909”,中間是代表德國的鷹及皇冠紋飾。
德國造大德國寶
德國帝國主義于1897年,以兩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害為借口,侵略我國,派軍艦強占膠州灣。次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李鴻章在北京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租期99年。在此期間膠州灣完全由德國管轄,山東省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德華銀行1889年在上海成立,由德國13家大銀行聯合投資組成,屬于德國海外銀行系統,為德國資本在華活動的中心機構,資本總額為白銀500萬兩。德華銀行的紙幣流通范圍遍及山東,而“大德國寶”鎳幣就是1909年德華銀行山東分行在青島鑄造和發行的。1914年歐戰爆發后,德華銀行發行的錢鈔已不能在市面流通。民國六年(1917年)我國對德宣戰,德華銀行即停業清理,德國在山東的資產,被日本奪去,山東分行以外的資產由中國政府接管。歐戰結束后,德華銀行總分行除濟南以外,相繼復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由國民政府指定銀行接收清理,至此,德華銀行連同這些記載著中國人民受蹂躪歷史的殖民地貨幣,才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德國殖民主義者在德國制造了一批面值為一角和五分鎳幣,運到青島境內,強行在市場上流通。這種硬幣的幣面中心圈內有“大德國寶”4個大字,上緣記地“青島”,背面中央是鷹、鐵錨、皇冠和德國國徽紋飾,周圍德文意譯為“德國領地膠洲”,明目張膽地視我國的青島為德國所有。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聯盟國,另一方是英、法、俄國組成的協約國。3年后段琪瑞政府在日本慫恿下對德宣戰,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又歸日本所有,“大德國寶”也就停止了流通。雖然這種鎳幣當時所鑄數量不少,兩種幣值各有67萬枚,但經過幾十年被銷熔改鑄,今日能見者已經不多。因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國恥之證,為集幣者所重視。
民國時期的鎳幣
民國三年(1914年)2月8日,民國政府公布發行流通袁世凱側面頭像鎳幣,“每二十枚當一元”(5分),共計1種,背有C.L簽字。新輔幣的使用規定,按十進制單位計算:法幣1元可以兌5分鎳幣20枚、10分鎳幣10枚、20分鎳幣5枚。這些鎳幣的成色是鎳18%,銅55%,鋅27%。
民國四年(1915年),流通湖北省鑄鎳幣5分,共計1種。
民國八年(1919年),流通廣東省鑄鎳幣5仙,共計1種。
民國十年(1921年),流通廣東省鑄鎳幣1/2毫,背旗幟,共計1種。
民國十二年(1923年),⑴ 流通云南省鑄鎳幣1毫、1/2毫(半毫)背“5”,共計2種。⑵ 流通廣東省鑄鎳幣1/2毫,背“5”,共計1種。
民國十四年(1925年),流通四川省鑄鎳幣1角、5分,共計2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流通南京造幣廠鑄鎳幣1/2毫,共計1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⑴ 流通廣東省鑄鎳幣2分,共計1種。⑵ 流通山東省鑄鎳幣2分,共計1種。⑶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老版龍鳳圖,大同二年1角、5分,共計2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⑴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大同三年1角、5分,共計2種。⑵ 流通偽滿洲國鑄康德元年鎳幣1角、5分,共計2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⑴ 流通孫中山側面像,背古幣圖的鎳幣20分、10分、5分,共計3種。⑵ 流通山西省鑄鎳幣5分,共計1種。⑶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二年5分,共計1種。⑷流通美國費城造幣廠為中國試鑄1種,共11枚為樣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⑴ 流通鎳幣20分、10分“A”、10分“平”、10分“平平”、10分“津”、10分“津津”、10分“W.C.H”。5分“A”、5分“平平”、5分“津津”,共計10種,為上海造幣廠首次生產鎳幣。⑵流通奧地利造幣廠代鑄5分、10分、20分共計3種,⑶ 另有5分、10分、20分共計3種,因背面古幣圖下方有“A”字,因此又稱為“A”版鎳幣。⑶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三年5分,共計1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⑴流通上海造幣廠生產5分、10分、20分鎳幣共計3種,民國二十六年“拾分”鎳幣僅見樣幣,不見流通幣,此種樣版幣傳世極罕。⑵ 流通偽冀東銀行鑄鎳幣2角、1角、5分,共計3種。⑶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4年1角、5分,共計2種。⑷ 流通蒙古太極圖鎳幣20蒙哥、15蒙哥、10蒙哥,共計3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⑴ 流通鎳幣20分、10分、5分,共計3種。⑵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5年1角、5分,共計2種。⑶ 流通偽蒙疆銀行鑄鎳幣5角,共計1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⑴ 流通鎳幣20分、10分、5分,共計3種,為重慶造幣廠生產。⑵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6年1角,共計1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⑴ 流通重慶造幣廠鑄造的鎳幣10分、5分,共計2種,含鎳量極低,且又輕薄,但量較大。⑵ 流通偽滿洲國鑄鎳幣康德7年1角,共計1種。⑶ 流通偽華興銀行鑄鎳幣20分、10分、5分、1分,共計4種。
民國三十年(1941年),流通重慶造幣廠生產鎳幣1/2元(半圓)、20分、10分、5分,共計4種。其中三十年“廿分”是試鑄幣。
民國三十一年,流通鎳幣1/2元、20分、10分“桂”字,背面古幣圖下有“桂”字,共計3種(桂字即桂林造幣廠生產)。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流通鎳幣1/2元(半圓),共計1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80年4月15日發行銅鎳合金1元幣,正面圖景是國徽、國名和年號,背面圖景是長城和幣值。
在我國鎳幣自民國1909年開始發行流通,至1980年最后發行止,前后鑄造發行的跨度71年,共計68種。
臺灣發行流通的鎳幣
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流通蘭花圖鎳幣1元,共計1種。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流通孫中山百年誕辰紀念幣鎳幣10元、5角,共計2種。
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流通蔣像八秩誕辰紀念幣鎳幣1元,共計1種。
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流通聯合國糧食增產紀念幣鎳幣1元,共計1種。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流通蘭花圖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年(1971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三年(1944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流通蘭花1元。流通蔣像鎳幣5元,共計2種。
民國七十年(1981年),流通蔣像鎳幣5元、10元,共計2種。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流通蔣像鎳幣5元、10元,共計2種。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流通蔣像鎳幣5元、10元,共計2種。
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流通蔣像鎳幣5元、10元,共計2種。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流通蔣像鎳幣10元,共計1種。
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流通蔣像鎳幣10元,共計1種。
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流通蔣像鎳幣10元,共計1種。
(作者曾任銅山區政協駐會常委,先后在徐州市工商管理局、銅山縣財政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