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北部的豐縣、沛縣和徐州市銅山區(原稱銅山縣)三縣(區)均與微山湖接壤相鄰,由江蘇省與山東省相鄰的幾個縣開辟了湖西抗日根據地。湖西抗日根據地流通的抗幣有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和魯西銀行幣,與日偽發行的“聯銀券”、“中儲券”、“日本軍用手票”展開了一場貨幣斗爭,最終取得勝利,并總結了這場貨幣斗爭的歷史經驗。根據地內存在著的三種抗幣又進一步統一為魯西銀行幣一種,使湖西抗日根據地貨幣得到完全的統一。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吞并全中國。這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由此開始,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卷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狂濤巨浪。
江蘇省的北部豐縣、沛縣和徐州市銅山區(原稱銅山縣)三縣(區)與六大淡水湖之一的微山湖接壤相鄰。1938年6月上旬,中共蘇魯豫皖邊區委在沛縣組建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由張光中任總隊長(徐州解放后,張光中曾任徐州市長),何一萍任政委。又于6月13日,湖西地區的豐、沛、蕭、碭山等縣與魯西南特委調集山東省單縣、金鄉縣、魚臺等縣抗日武裝,在豐縣的尹小樓會師,聯合組建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由李貞乾任總隊長,王文彬、孫叔平任政委①。這兩支總隊活動在微山湖一帶,相互支持協作。
7月,中共徐州西北工委與魯西南特委合并,改稱蘇魯豫特委。黨中央為加強敵后的湖西抗日力量,朱德命令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渡過黃河,于1938年底抵達湖西抗日根據地,即與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改稱蘇魯豫支隊,彭明治任支隊長。12月28日,蘇魯豫支隊長彭明治帶隊一舉摧跨了豐縣最大的汗奸、時任偽救國軍第一軍兼一師師長王獻臣的4個團,王獻臣身中三彈,被衛士救出,僥幸漏網,此舉大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抗日的斗志,同時,也極大地震懾了投靠日軍的漢奸隊伍。之后,又殲滅金嘯虎部。蘇魯豫支隊在對敵斗爭中,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來武裝自己,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該支隊伍在進入湖西地區時,是一個團,有千人,當離開蘇魯豫邊區時已經擴大到萬人左右,特別是部隊經過戰斗和整訓,過渡到正規兵團的規模。蘇魯豫支隊離開時,湖西抗日根據地已擁有地方武裝5000多人,有足夠的力量保衛湖西抗日根據地。1939年3月,執行黨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了團結更多的人抗日,八路軍蘇魯豫特委郭影秋冒雨不顧道路泥濘到沛縣另一支汗奸隊伍籍興科部的駐地沛縣郝寨,由地下黨員李成棟引領見到沛縣偽軍籍興科,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籍興科部2000余人起義②,被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獨立大隊。
由于有強大的八路軍隊伍和兩支人民抗日義勇隊的力量,開辟的湖西抗日根據地的形勢得到有力的控制。湖西抗日根據地的范圍,東抵津浦鐵路,西至荷澤至河南商丘的公路,南鄰隴海鐵路,北達山東省濟寧市至荷澤市的公路,長、寬均約150公里的范圍,為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的平原河網地帶,轄江蘇、山東兩省20余縣,350萬人口,是當時全國抗日斗爭頗為活躍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抗日根據地建立銀行是必要的,一是為發展抗日根據地的經濟,需要建立銀行,二是為穩定金融,也需要建立銀行。八路軍一一五師供給部經管的魯西銀行,當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到達湖西抗日根據地之后,即建立隨軍轉戰的魯西銀行。抗日根據地銀行的任務是貫徹執行政府的經濟政策,除經營存款,發放農業貸款,投資工商業,辦理匯款外,還代理金庫,發行魯西銀行貨幣,開展對敵貨幣斗爭,保護人民財富,穩定物價,支持財政,發展生產,鞏固抗日根據地,支援抗日戰爭。為使魯西銀行幣在湖西抗日根據地統一流通使用,由隨軍的印刷所(當時設在單縣),負責在魯西銀行紙幣上加印“湖西”字樣,標明在湖西抗日根據地流通使用。對于發行魯西銀行幣,當地老百姓普遍是樂于接受使用的,有些老百姓還訴說著“舊票子(指國民黨發行的法幣)經常變的不值錢(貶值),今天買一件東西須用1元,明天就得用1元2角,后天說不定就要1元5角啦,舊票子(指法幣)不行啦!”“八路軍是咱老百姓的隊伍,八路軍的票子可靠”。魯西銀行紙幣加印“湖西”字樣,當地老百姓習慣稱為“湖西票”。湖西票發行有3個年份,11種面額,19種券別。列表如下:
年份
|
二角
五分
|
五
角
|
一
元
|
五
元
|
十
元
|
二
十
元
|
五
十
元
|
一
百
元
|
三
百
元
|
五
百
元
|
二百
元本
票
|
合
計
|
1943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1944年
|
|
|
|
▲
|
▲
|
▲▲
|
|
▲
|
▲
|
▲
|
|
7
|
1945年
|
|
|
|
|
▲▲▲
|
|
|
|
|
|
|
3
|
合計
|
1
|
1
|
1
|
2
|
5
|
3
|
1
|
1
|
1
|
2
|
1
|
19
|
在湖西抗日根據地發行魯西銀行票,展開一場激烈的對敵貨幣斗爭,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在預料之中的。在湖西抗日根據地建立之前,湖西地區為國民黨占領區流通法幣,日本侵略軍占領湖西地區之后,日本侵略軍為了榨取敵占區人民的血汗,采取了濫發紙幣,實行通貨膨脹,侵害人民利益的政策,發行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的偽“聯銀票”,1938年底發行額為1.62億元,到1945年10月被接收時,偽“聯銀票”的發行額高達1951億元,相當于1938年底發行額的1200倍,但是物價上漲速度還遠遠超過通貨膨脹速度。湖西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對偽“聯銀券”是嚴禁在湖西抗日根據地使用。政策是明確的,斗爭卻是長期的艱巨的。初期采取以行政手段打擊為主,斗爭偏重于使用行政力量,而很少用經濟措施,如打擊偽鈔辦法,要求在近敵區、游擊區和基本區分別在半年內或一個季度內立即禁止偽鈔流通,在禁用前,分不同金額用不同折扣行使,逾期沒收、處罰。之后,總結經驗教訓后,對偽“聯銀券”以經濟管理為主,采取視為匯價管理,在一定時間內將偽幣視作“外匯”,主動掌握匯價,積極組織“出口”,擴大“外匯”的來源。使用“外匯”重點是“進口”軍民必須的物資。其次是實行“進出口”貿易管理,將進出口貨物按獎勵、許可、限制、禁止分類,區別對待,并隨情況變化進行調整。在出口方式上,由政府掌握物資集中出口,有組織的由群眾零星出口,還可以貨易,方式靈活多樣,爭取進出口平衡。再者,在湖西地區實行加強農村集市的市場管理,在農村集市上進行貨幣管理,變分散成交為集市成交,防止暗中行使偽“聯銀券”。在根據地黨組織領導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向根據地廣大群眾宣傳抗日斗爭的全面性、持久性,讓群眾自覺抵制使用日偽貨幣,使政府號召變成群眾的實際行動,做到日偽貨幣和國民黨的貨幣禁止在根據地流通使用。可是,對日偽特務機構的破壞不得不防。日偽特務機構為了破壞我根據地金融秩序,在隱蔽角落里印發了多種面額、數量巨大的假冀南銀行幣,投入根據地,換取物資,進行破壞貨幣流通的正常秩序。當根據地發現之后,政府立即指定銀行組織力量,大力揭發敵人破壞我根據地貨幣正常流通的行徑,宣傳識別假幣的方法和假幣的特征,提醒群眾不要上敵人的當,發現假幣要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政府會按政策辦理,交有關部門追查。
國民黨為保留軍事力量,由縣城退到農村,在其所占農村領域內流通法幣。徐州地區淪陷之后,地方建立起來的偽政權自制無準備金的地方流通券多種,如“豐縣地方流通券”,面額現見有5角、1元、5元;“豐縣地方銀行券”,面額現見有20元、50元;“銅山縣地方兌換券”,面額現見有5角、1元;“ 沛縣農民聯合救濟券”,面額現見有5角、1元、5元,“沛縣農民銀行券”,面額現見有10元、20元、50元,“沛縣農民聯合救濟券”,面額現見有5角、1元、5元;“碭山縣地方紙幣”,面額現見有1元、5元、20元、50元;“蕭縣地方兌換券”,面額現見有1元、5元;“蕭縣田賦抵借券”面額現見有10元、20元③。1941年1月,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偽“中儲券”,當1941年1月初發行時為1370萬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發行增至46618億元,而實際流通數比此數還多。湖西抗日根據地對偽“地方流通券”和“中儲券”的政策是始終堅持禁止使用。在具體掌握上有所區別,如在抗日根據地基本地區,對偽幣一律沒收,嚴格取締黑市,在邊沿區和游擊區則從實際出發,對小額偽“中儲券”暫時不沒收,以免給這些地區人民生活增加困難,但加強教育嚴格禁止內流,限期肅清,動員持有“中儲券”的群眾到敵占區使用“中儲券”購買生產生活必須品帶回。在一定時期內,為了方便沿邊區和游擊區群眾向政府交納稅款和充實對外支付手段,也曾采用貶值辦法,征收部分偽“中儲券”,后因偽幣日益貶值,人民拒絕使用,征收稅款也就不再收受偽幣。日本侵略者還在日本占領區發行有大量的“日本軍用手票”,妄圖把侵華戰爭的軍費轉嫁中國人民頭上,進行擾亂抗日根據地的金融。日本侵略者強迫行使,并用“日本軍用手票”大量收兌法幣并壓低價格,估計僅在華中、華南地區,從1938年11月至1941年,發行額5億日元。1943年4月1日,日本軍用手票停止發行,另用偽“中儲券”來代替。
湖西抗日根據地為抵制日偽和國民黨占領區的貨幣入侵,保護根據地經濟秩序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地方民主政府在本地發行自己的貨幣,如魚臺縣民主政府1939年7月至1943年春,發行“魚臺縣流通券”和“魚臺流通券”兩種,讓群眾知道這是咱們自己的貨幣,教育群眾決不可妄自將敵占區貨幣在根據地流通,這是違法的。
湖西抗日根據地銀行發行魯西銀行幣與貨幣斗爭是交織進行的,紅色政權推行魯西銀行幣的過程,就是開展對敵貨幣斗爭的過程。經過肅清敵偽貨幣,魯西銀行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
由于湖西抗日根據地范圍比較大,經濟條件、財政情況不同,因而流通的紅色政權的貨幣種類不盡相同,有魯西銀行幣、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還有地方政府發行的貨幣,如魚臺縣民主政府發行“魚臺縣流通券”和“魚臺流通券”兩種,蘇魯豫銅北辦事處于1939年10至11月發行“銅北流通券”,蕭縣民主政府于1938年發行“蕭縣政府流通券”和“蕭縣流通券”兩種等。在抗日民主政權管轄區內建立統一的本幣市場,是必要的。在當時,日偽占領區、國民黨占領區和湖西抗日根據地三個區域的貨幣是互不流通的,各自占領自己的商品市場領域。鑒于以上情況,湖西抗日根據地為了打擊日偽和國民黨貨幣的襲擾,必須做好對敵的貨幣斗爭和對內的貨幣管理工作。對于在根據地內發行的有魯西銀行幣、冀南銀行幣和北海銀行幣(當時這三種幣等值使用),還有魚臺縣流通券、魚臺流通券、銅北流通券、蕭縣政府流通券、蕭縣流通券共計8種,列表如下:
幣
名
|
十
枚
|
十
二
枚
|
四
分
|
五
分
|
一
角
|
二
角
|
二
角
五
分
|
五
角
|
一
元
|
二
元
|
三
元
|
五
元
|
十
元
|
二
十
元
|
二十五元
|
五十元
|
一百元
|
二百元
|
五百元
|
一千元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計
|
1
|
1
|
1
|
2
|
5
|
6
|
4
|
6
|
8
|
2
|
1
|
3
|
2
|
2
|
2
|
3
|
3
|
2
|
1
|
1
|
1、魯西票 2、北海票 3、冀南票 4、魚臺縣流通券 5、贊臺流通券 6、銅北流通券 7、蕭縣縣政府流通券 8、蕭縣流通券
魯西銀行采取的方法是對北海幣和冀南幣由銀行只收不付,對地方印制的貨幣由發行單位自行收兌,逐步地只保留魯西銀行幣一種,達到湖西抗日根據地貨幣完全的統一。
注釋:
①江蘇省豐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豐縣志》第598頁,王耕玉《蘇魯豫支隊戰斗片斷》,政協江蘇省銅山縣委員會《銅山文史資料》第四輯第1頁。
②景宇《爭取籍興科起義》,政協江蘇省銅山縣委員會編《銅山文史資料》第四輯(1984年)第26頁。
③《徐州紙幣大觀》編纂委員會編《徐州紙幣大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81頁至119頁。
(作者曾任銅山區政協駐會常委,先后在徐州市工商管理局、銅山縣財政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