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以史資政
    以德載醫修本心博學創新育英才 ———徐州醫科大學發展歷程
    2022-04-03 15:15作者: 韓繼新來源:本站

           徐州醫科大學的辦學歷程,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在鎮江建立的“江蘇省立醫政學院”,1949年更名為“江蘇醫學院”。1957年,學校遷至南京,更名為“南京醫學院”。1958年,為了改善蘇北地區長期缺醫少藥的落后局面,經江蘇省委正式批準,成立了南京醫學院徐州分院。1960年,分院改為徐州醫學院。2016年,徐州醫學院正式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

           一、篳路藍縷創業路

           學校建立之初,以坐落在徐州市三民街(現解放路)原徐州醫士助產士學校為臨時校舍,只有一棟孤零零的二層小樓,沒有教室,于是搭建大席棚為臨時大教室兼禮堂和食堂。當時,正值“大躍進”大煉鋼鐵時代。開學第一天,就在煉鋼爐前開學,1958年建校初期,師生在困難條件下勤儉建校。上好勞動生產第一課。在建校初期,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馮芝庭是一位從部隊轉業領導干部,此前他是華東軍區衛生部部長。他高高的個子,身材魁梧,性格儒雅,生活儉樸,時常穿一身褪色的黃呢子軍裝,始終保持軍人的作風。馮院長待人的態度總是那么謙和,平易近人,慈祥可親,說話時略帶點山東口音。為了創辦學校,他奉命離開部隊,離開繁華的大上海來到徐州,是創建學校的主要領導之一。他帶領大家一起參加義務勞動,勤儉建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設自己的校園。學校(西校區)的教學1號樓就是師生們一磚一瓦、人拉肩扛建設起來的。經過幾代徐醫人的努力,形成了 “艱苦創業、不斷創新、勇于創優”的徐醫精神。

           待爐火稍熄,教學工作就要開始了。第一屆學生有230名,正式教師只有3人(王平宇、郝錫宏、楊復曦),還有4名實習教師和3名技術員。三門課程(生物學、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的教學任務包括實習課在內就由他們幾人包了下來,年輕教師還要兼做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

           學校陸續從南醫調來或借調各門課程教師來校授課。當時,正值國家自然災害時期,生活極其艱苦,蔣壽鶴教授(時任副院長)經常自掏腰包請南醫來講課的老師到家里吃飯,教職工參加1號教學樓工地勞動打打牙祭。 南醫還支援部分教學儀器與標本模型等,但仍難以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老師們自己動手,自編教材,刻鋼板、油印講義,自采自制標本、自做教具等。當時,白紙都很稀缺,就用粗糙的黃色馬糞紙印講義,以適應教學之急需。一切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學校在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中一步一步地發展壯大。老院長王平宇教授回顧建校歷程,頗為感慨:“南郊昔日一孤樓,赤子六班醫術求。東甸沸騰齋林立,奇葩萬千竟春秋。”

           二、首創專業麻醉學

           80年代初,為改變學校單一學科的現狀,徐州醫學院率先向國家教委提出在醫學院校中設置麻醉學本科專業的構想。要想創建一個全新的專業,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我國麻醉醫師嚴重短缺,且學歷層次較低,素質較差,地位不高,大部分麻醉醫師僅為中專學歷,80年代,我國麻醉學界的前輩們。他們為學校的麻醉學創辦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甚至有少數未經任何專業訓練,因而不能適應臨床醫學發展和現代化的需要,特別是影響外科和危重醫學的發展。麻醉醫師不僅在手術室中調控病人的生理功能,為外科醫師提供安全良好的手術條件,而且在急救醫學、生命復蘇、重癥監護病房(ICU)和疼痛治療等臨床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要趕上現代麻醉學和醫學的發展步伐,就必須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麻醉醫師。因此,曾因明向校領導提出建議:在徐州醫學院創辦麻醉學專業,培養五年制本科學歷的麻醉醫師。經過院黨委的鄭重研究討論,鑒于麻醉學專業國內尚屬空白,屬國內首創,影響較大,一致同意申報。由于申報一個新的專業,存在諸多問題和疑問,使學校創辦之路一波三折。許志大院長等領導與曾因明同志來回奔波,歷經了四個年頭,連續三年三次申報才獲成功。

           1985年,經國內專家嚴謹、周密論證,國家教委同意、省教委批準在醫學校臨床醫學專業中設置麻醉班。1986年,國家教委批準在醫學校試辦麻醉學本科專業(五年制)。1987年,麻醉學專業被列入國家教委專業目錄。學校成立了麻醉學系,曾因明教授任系主任。

           學校麻醉學專業的建立,是與我國麻醉學界專家學者的支持分不開的,是與學校黨委不懈堅持和努力分不開的,同時是與曾因明等同事的不斷堅持分不開的。曾因明同志195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分配至我校附屬醫院外科工作,以后分工從事麻醉工作。他師從北京醫學院謝榮教授研修臨床麻醉,與謝榮教授有長期而深厚的師生之誼。麻醉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與其學科帶頭人曾因明教授貢獻分不開的。他思想解放,思路開闊,善于組織,工作能力強,是我校麻醉學專業成為全國同行業“領頭羊”的關鍵因素。他也是醫學院獲得終身教授榮譽的第一人。

           學校創辦麻醉學專業還有其歷史淵源。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醫學界廣泛開展中西醫相結合的研究。醫學院麻醉科醫師王延濤在附院開展“中藥麻醉”的發掘、研究工作,他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在有關科室研究人員的協助下,研制出以中藥洋金花為主藥的中藥麻醉湯劑,最終取得成功。這在全國麻醉學界產生很大影響,各大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曾先后三次在我校召開“全國中藥麻醉研討會”。1978年,學校的“中藥麻醉研究與應用”在全國科學大會獲獎。當時,曾因明同志負責中藥麻醉研究的信息交流工作,1972~1979年編輯出版了《中藥麻醉通訊》期刊,在全國麻醉學界發行交流。1980年后,曾因明又負責編輯出版《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與我國麻醉學界建立起廣泛聯系與交往,這對于學校創辦麻醉學專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辦一個新的專業,首先要有教材。1989年8月,1987年,全國首屆麻醉學專業舉行開學典禮。在麻醉學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中,學校6個專業教研室自己動手編寫,有的打印成冊,供學生學習使用。但為了擴大學校麻醉系的影響,拓寬教材的使用范圍,經高教二司同意并取得我國麻醉學界的支持,成立了“麻醉學專業統編教材編輯委員會”,由中國麻醉學界泰斗謝榮教授任主任委員,曾因明教授任副主任委員,12名主編中醫學院有4名,1名兼任副主編。在以后的統編教材再版時,曾因明教授擔任了總編。

           1990年7月,首屆麻醉班學生畢業。許多醫院主動前來招聘,麻醉系畢業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如承擔中央首長保健任務的北京醫院甚至派人來院挑選,預約優秀畢業生到北京工作。據用人單位反映,徐州醫學院麻醉系畢業生的質量是好的,專業思想穩定,其業務能力相當于過去兩年住院醫師的水平,受到醫務界熱烈歡迎。可以說,學校創建的麻醉學專業是成功的,達到并超過了預期的目標。

           1997年,學校《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麻醉學專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獎人員有:曾因明、嚴超凡、許志大、段世明和戴體俊等。曾因明教授還赴北京參加頒獎大會,受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三、博士授權新起點

           申報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以下簡稱申博)工作,2009年2月,徐州醫學院“申博”答辯工作小組參加申博答辯工作。右二為黨委書記陳貴州,右三為院長吳永平。是徐醫歷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對徐醫的長遠發展影響深遠。1997年至2013年的16年間,學校“申博”“建博”“驗博”工作共經歷博士學位授權審核5次申報工作。

           2008年下半年,江蘇省教育廳和省學位委員會再次啟動新一輪的博士單位授權申報工作。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決定,這一輪申報江蘇省只能有兩家學校成為博士授權培養單位,而且立項建設及驗收共8年。也就意味著如果“申博”再失敗,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徐州醫學院將與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無緣。

           2009年2月25日,徐州醫學院派出了“申博”現場答辯工作小組在南京參加答辯。吳永平院長代表徐醫進行答辯,經過第一輪材料評審加上現場答辯,最終將在現場宣布成為博士授權培養單位的結果。經過難熬的幾個小時,省學位委員會宣布了最終結果,南通大學和徐州醫學院勝出!

           實際上,這次申報工作的整個過程極其復雜和艱難,競爭十分激烈。“申博”工作小組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為申報工作付出了極大努力。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學校研究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被大家稱之為“鐵人教授”的徐鐵軍。他是徐醫優秀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在提升學校辦學層次、拓展辦學空間、推進學科建設、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2009年為“申博”立項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有一次,徐教授與同事去南京出差,去請幾位專家對學校的申報材料進行指導和修改。在順利見到了幾位專家后得知有一位專家外出,要等到深夜才能回到賓館。同事提出第二天再來的時候,徐鐵軍說:“我們的時間很緊,人家的時間也很寶貴,他明天一早就走了,再見他不知要到什么時候。我們只需要請他給我們提幾點修改意見,就等這一晚嘛,值得!”于是二人就在專家的樓梯口一直等到夜里12點多,最終得到滿意的答復。

           2011年3月29日中午,徐鐵軍昏倒在辦公桌前,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診斷,他罹患腦膠質瘤伴發腦血管破裂出血,生命垂危。雖經過兩次手術,但最終不幸離世,時年53歲。這也是學校在“申博”過程中的一大損失,令人悲痛不已。

           這次申報工作由于準備工作充分,規劃建設方案科學、可行、可靠,各項申報材料、支撐材料翔實可信,加上2005年“申博”的基礎,第一輪順利入圍。2009年3月,省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為江蘇省新增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隨即進入公示期。

           學校申報的立項建設授權學科是麻醉學、外科學、內科學;支撐學科是基礎醫學、生物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11年,學校原申報的學科調整為醫學的一級學科臨床醫學和理學的一級學科生物學。這樣,它涵蓋的范圍更廣,包含了二級學科如麻醉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等。

           為此,院領導為博士研究生頒發畢業證書學校專門成立“徐州醫學院迎接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考核驗收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黨委書記陳貴州和院長吳永平擔任,副組長由副院長印曉星和徐開林擔任。在領導小組領導和推動下,各方面扎實做好考核驗收籌備工作。

           對徐醫而言,“申博”是一個時代的榮譽,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2013年8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批準,學校被確立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生物學和臨床醫學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四、學校更名履新途

           在我國,“學院”更名“大學”是高校擁有更多資源、獲得社會更多認可、推動學校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徐州醫學院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是幾代徐醫人的夢想。

           2014年9月,學校召開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更名醫科大學工作,決定向江蘇省教育廳正式提出更名申請,爭取列入教育部2015年中東部地區高校設置工作計劃。同時,學校成立專門工作組,開始啟動更名的準備工作。

           學校更名工作得到了江蘇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和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江蘇省省長李學勇與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北京商談,就江蘇高等教育改革和2015年江蘇高校設置工作進行磋商,其中涉及徐州醫學院更名。2015年7月,曹衛星副省長蒞臨學校考察指導工作,明確支持學校更名為醫科大學。徐州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支持學校的更名工作。2014年12月,中共徐州市委專門成立了徐州醫學院更名大學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曹新平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市委政策研究室、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衛生局、市規劃局為成員單位。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與學校簽訂地校共建2016年4月,徐州醫科大學校名啟用儀式。“徐州醫科大學”戰略合作協議,市政府在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產業轉化、附屬醫院建設和辦學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015年7月,學校參加省政府在南京召開的高校設置工作答辯會議,全省擬申請更名、升格、合并的高校共有9所,均參與了答辯。黨委書記吳永平代表學校作了更名大學的答辯,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7月26日,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請教育部同意徐州醫學院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

           2016年3月,根據教育部(教發函〔2016〕50號)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徐州醫學院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的通知》(蘇政發〔2016〕39號),學校正式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4月6日上午,在主校區大門前舉行徐州醫科大學校名啟用儀式,鄭葵陽校長點擊開通了“徐州醫科大學”網站。徐州醫科大學從此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如今的徐州醫科大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職工隊伍從當年只有50人發展到現在134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從僅有一個醫療專業發展到現在27個專業、18個院系、21所附屬醫院、15所臨床學院的辦學規模。辦學實力逐步增強,辦學特色日益鮮明,已形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涵蓋留學生(本碩博)學歷教育的全方位、多層次教育體系。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學校已成為淮海經濟區辦學歷史悠久、辦學特色鮮明的一所高等醫學院校,也是該地區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中心。新時代的徐醫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以德載醫,博學創新”的校訓,按照“立足江蘇,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朝著“建設特色鮮明、國內先進的高水平醫科大學”的目標而奮力前行!


    (作者系徐州醫科大學檔案館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鸡泽县| 夏邑县| 日喀则市| 盐边县| 昌图县| 治多县| 南投市| 丹凤县| 华容县| 卢氏县| 云林县| 南郑县| 南澳县| 泽库县| 班戈县| 桑植县| 南通市| 静安区| 鄂尔多斯市| 泗洪县| 航空| 墨玉县| 孝昌县| 莱阳市| 南皮县| 楚雄市| 东阳市| 湄潭县| 曲阳县| 江西省| 咸阳市| 常熟市| 洪湖市| 疏勒县| 土默特左旗| 望江县| 舞阳县| 枞阳县| 同江市|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