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以史資政
    大沙河果園的滄桑巨變
    2022-04-04 15:29作者: 程連箴來源:本站

      大沙河起自豐縣大沙河鎮二壩村,經大沙河鎮、林場、華山鎮等地,向東北流入沛縣,在山東省微山縣程子廟村附近注入昭陽湖。全長61.5公里,其中豐縣境內長28.5公里,豐縣境內流域面積165.8平方公里(涉及大沙河鎮、宋樓鎮、林場、梁寨鎮、華山鎮)。


      我自幼生活在大沙河近旁。幾十年間,親見這條河從寬淺的季節河變成清澈的河川水庫,目睹兩岸從十年九旱、黃沙彌漫的貧瘠灘地變成百里果海、旅游觀光帶,舊式農田變成現代果蔬基地,昔日的沙丘上結出爽脆多汁、聞名全國的紅富士蘋果,完成華麗的蛻變。


      一、沙龍肆虐百余年


      豐縣和碭山縣交界處有個二壩濕地,濕地緊挨著高寨淹子。本來,那里有一個名氣很大的集鎮叫蟠龍集(也寫作盤龍集),并沒有淹子。據老年人說,在清朝,蟠龍集緊挨黃河大堤,有72道街和水陸大碼頭,熱鬧繁華。


      咸豐元年(1851)秋,大雨連下十幾天。農歷八月十九日,黃河暴漲,轟然一聲巨響,大堤決口了,蟠龍集眨眼沒了蹤影。河水從西南沖向東北,淤平食城河,吞掉沿途田園。兩丈高的水頭蓋壓村莊,村莊冒起一股黃煙,就什么都看不見了,只露出楊柳樹梢。百姓說“黃水從樹梢子上過去了”,就是說黃河浪頭非常高。黃水沖到華山腳下受阻,在華山西邊奪路向北流去。華山西邊,熱鬧喧囂的徐豐古驛道被攔腰斬斷,杜牧、蘇軾筆下的“杏花村”也沒入滾滾洪流之中。


      這條河成為黃河的正溜,作為一道天塹,截斷豐縣東南部的道路。咸豐四年(1854)五月,太平天國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率領北伐援軍敗退至豐縣,在漫口支河(即今黃河故道與大沙河相接的二壩一帶)被清兵追上,人馬陷于泥淖,傷亡甚多。這一帶是黃河淤積形成的沼澤,人馬越是掙扎,流沙越往下陷。曾立昌力竭,躍馬跳河溺亡。


      這條平地沖刷出來的河流,因為河床和兩岸全是淤積的粉砂,所以被稱為“大沙河”。也有人認為,這條河因為在沛縣境內與古大沙河重疊,所以叫“大沙河”。


      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從山東入海,大沙河成了季節河。


      大沙河自成獨立水系。大沙河淤積的泥沙非常厚,所以河床很高,河槽既寬又淺,兩岸地勢高亢,其他河流無法匯入。每到雨季,河水漲滿,往往旁溢潰決,造成洪澇災害;而到旱季,河道干涸露底,兩岸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造成風沙災害。大多數時節,河里只有沒到腳脖的淺水,百姓可以推著小土車蹚水過河。


      黃水退后,這一帶原本膏腴肥沃的土地變成一望無際的荒沙灘。這種地,人稱“沙荒地”,土體疏松,養分含量低,易澇怕旱,漏水漏肥,不適合種莊稼。風沙刮起來,莊稼苗有的被連根卷走,有的埋得不露影子。


      一眼望去,沿岸有大風刮成的一個又一個小沙丘,茅草叢生,荒涼死寂。百姓說:“起風三尺沙,沙土埋莊稼”“只長茅草不打糧,年年月月鬧饑荒”。


      人們搭起一個個草庵子,艱難度日。每當春季青黃不接時,人們逃荒要飯,賣兒賣女,甚至成群結伙,劫掠為生。大沙河流域分布著遠近聞名的萑苻之區、雁過拔毛的匪窩。


      咸豐七年至九年(1857~1859),大沙河漫溢3年。民國36年(1947)7月,洪澇災害嚴重,大沙河兩側十余里一片汪洋。


      1949年7月,全縣普降特大暴雨,河堤多處決口,洪水漫溢。9月16日夜大雨過后,平地積水尺余,秋季莊稼被淹。這一年的大水,直接造成1950年春季饑荒、百姓搶糧事件。


      二、向沙荒進軍


      幼時印象中的大沙河,兩岸到處是花白堿地,大風一刮,身上落滿沙土。百姓廣種薄收,糧食畝產幾十斤;人民缺吃少穿,常常靠政府救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縣委、縣政府就決心治理沙荒。


      1950年,山東省農林廳林牧局派員到大沙河勘察(當時大沙河屬山東省華山縣),作出造林規劃,以公助民辦的形式組織沿河群眾大造林網,防風固沙,種植洋槐、紫穗槐、垂柳等樹種。1952 年,林網初步建成。


      1956年春,豐縣成立綠化隊進駐大沙河,組織上萬群眾在河東一線營建以白楊、南京楊為主的防護林和由杞柳、白蠟組成的經濟林萬余畝。


      1957年,響應“向荒山荒地進軍”的號召,縣委第一書記孔憲質率領縣綠化隊進駐大沙河、黃河故道、苗城河,吃住在農村,開始第二次大造林。同年12 月,省農林廳林業調查隊勘察大沙河,決定在宜林地帶定植果樹,建一座大果園。


      1958年2月,縣委成立豐縣大沙河果園、林場聯合籌備處,辦公室設在一個生產隊的舊倉庫里。省下放干部劉冠華、吉鳳翔和原縣綠化隊長李學純等5人組成領導班子,劉冠華任主任。建園的人多數是省、地、縣及部隊改造大沙河的功臣劉冠華(中)(王汝楫攝于1970年代)機關的下放干部,也有一部分“右派分子”。他們離開溫暖的家,陸續到荒蕪的大沙河畔安營扎寨。4月15 日,建園誓師大會召開。建設隊伍編為11個隊,沿豐黃公路東西兩側,以15公頃為一個方格定植果樹,聘請徐州果園的2名老工人指導,先果后林。6月中旬,第一批場房竣工,籌備處遷往皇甫樓。楊五樓、夾河、李老莊三個分場(原名管理區)先后建立。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定植果樹近1萬畝。其中在各大隊低產田中定植6000畝,栽種蘋果、梨、葡萄、桃、杏、核桃、柿子樹共19.4萬株,營造防風林和經濟林6300余畝,在大范莊建立苗圃3000畝。


      1959年,縣委提出建設“百里核桃園、千里綠化帶、萬畝林果場”的工作目標。當年春,果園初具雛形。至年底,大沙河拓植果園2.5 萬畝,成片造林1.4 萬畝,營造防風林帶250公里。


      這一批建園人“頭頂藍天身鋪沙,茅草庵里安了家”,干起改天換地的事業。


      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上,他們的眼睛被風沙打腫,嘴唇被狂風吹裂,雙手磨出血泡,變成厚厚的老繭。


      沒有宿舍,他們就搭草棚,住草庵,睡地鋪。睡覺時,常常是十幾個人擠在一個大通鋪上,連腿都伸不開。省、市派來的攜家帶眷的同志只能散居在農民家中,一家人擠住一間房、一張床。清晨起來,被子上的飛沙能抖掉兩瓷盆。


      沒有伙房,他們就在沙丘上支起露天灶;沒有井,就動手掘井汲水。吃飯時,大地當桌,大家端著碗蹲在地上。風沙撲來,鍋里、碗里撒上一層沙土,一頓飯能吃進幾錢沙子。他們發明了“免嚼吃飯法”,不嚼快咽,囫圇吞飯。很多人得了咽炎,疼得說不出話。


      大沙河果園白手起家,大栽果樹,最缺的就是樹苗。豐縣縣委連續派出人員到山東、河北等地采購蘋果樹苗。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季,采購人員在山東莒縣山區找到機會,可是,當地禁止苗木外流。他們歷經困難買到幾萬株樹苗,費盡周折運到新沂火車站,裝上火車,轉運到蕭縣黃口車站,然后再用平板車、馬車拉到大沙河。


      為加快建園速度,果園黨委決定在土質較好的范莊村自建苗圃。書記劉冠華掛帥,主任吉鳳翔坐鎮苗圃,田頭會診,解決難題。省先進工作者王翠云在零下10度的冰水中用藥水淘洗幾千斤海棠種子,雙手凍得皮開肉綻,仍咬牙堅持。女工們雖然都手指凍僵、手背凍破,但她們不叫苦、不喊累、不畏縮。小苗長成砧木,還要逐株剖開它們的嫩條,把蘋果和梨接穗的胚芽接到切口上。為使胚芽與砧木粘合貼切,工人冒著40℃高溫,跪著、爬著,在密不通風的苗垅里嫁接,頭暈目眩,汗出如泉,共育出果苗數千萬株。


      群眾很少見到蘋果,聽說沙灘上栽種蘋果樹,紛紛來看稀罕景,有的從十幾里外跑來,看到的只是小樹苗。


      1959年5月1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豐縣大沙河果園,撤銷豐縣大沙河果園、林場籌備處。10月1日,豐縣大沙河果園人民公社成立。


      劉冠華、吉鳳翔、劉梅開、楊永海、李學純、郭建山、郭彥明等人成為向大沙河開戰的第一批現場指揮員。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黨員,在大沙河踏上新的征程。杜德裕、王秀琳、王潔芬、陳林、陸兆榮、周立和、曹德風、鄒定生等一大批新中國培養出來的農林果技術人員,從五湖四海來到風沙滿天的大沙河,把聰明才智奉獻給這片貧瘠的土地。


      由于綠化治沙、改造大沙河成果顯著,1959年秋,中共江蘇省委、省人委獎給豐縣大沙河果園“農業戰線社會主義紅旗”一面。10月1日,劉冠華代表大沙河人民在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


      1960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在徐州主持召開“十省市共青團向沙荒進軍”誓師大會,率領參會人員到大沙河參觀,高度評價豐縣人民改造沙荒、建設果園、綠化家園的英雄壯舉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63~1968 年,來自徐州鐵路一中、蘇州農校、南京白下區等處的一大批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大沙河果園。1970年代的大沙河果園知青(王汝楫攝)1968年,又有194名南京知青匯入浩浩蕩蕩的治沙大軍。1975~1976 年,徐州和豐縣一大批知青下放到大沙河果園。

        

      下放到大沙河的知青們,在河灘地、沙堿荒地、非耕地上栽種果樹,在大沙河流域建成一條果樹帶。十幾年如一日艱苦創業,把一生中最為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大沙河,涌現出大批先進人物:許一新、穆光榮、仝志疆、張春延、王惠珍、李秀娥、陳榮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果園出現20多個造反組織,批斗當權派,“踢開黨委鬧革命”,揪斗劉冠華、吉鳳翔等領導干部。


      1966~1976年,果樹和防護林帶被大量砍伐,水果采收季節哄搶成風,豐產不能豐收。但保留下來的果園陸續投產,原來最貧窮的大沙河果園一帶,果農收入高于糧棉地區,出現岳莊、聶洼為代表的致富典型。1970~1975年,基層又一次出現果樹熱,果樹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在豐縣林桑果指導站的引導下,新出現一批果樹重點大隊、生產隊,如大沙河地區的楊集、楊五樓、夾河、李大樓、姚莊、李莊、李所樓等。


      1980年9月20~31日,林業部在泗陽縣召開全國第四次平原綠化會議,豐縣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稱號,林業部獎給豐縣多種經營管理局“北京”吉普車一輛。與會代表到豐縣參觀農田林網,面對綠浪翻滾、無邊無垠的果園,代表們嘖嘖稱奇,驚嘆不已。


      1983年10月,在第五次全國平原綠化會議上,豐縣再次被評為“平原綠化先進縣”,獲得林業部頒發的獎杯和獎狀。


      1986年,豐縣林木覆蓋率由1983年的16.7%上升到20.65%;5月,又被林業部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11月,被省政府評為全民義務植樹先進單位。


      20世紀80年代開始,豐縣又對大沙河流域和黃河故道流域的沙區進行綜合治理,采取“蓄水蓋沙,植樹固沙”等措施,墊灘造田,栽植防護林,形成長57 公里的兩條大型防護林帶,面積7000畝,引進、推廣良種刺槐和楊樹。灘面造林,栽植以紅富士蘋果、白酥梨為主的經濟林。大沙河沿岸沙區營造出防風固沙農田林網,網格內樹林、果園、農作物相間,林木覆蓋率常年保持在21%以上,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水果、棉、糧、油產量逐年上升。


      1991年8月,在全國首次治沙先進表彰會上,豐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部和人事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治沙先進單位”。


      1994年,大沙河被評為徐州市最佳綠化河道,并拍成電視片《豐縣小江南》,在中央電視臺第二頻道播放。


      1995年,豐縣的林業滅荒工作順利通過林業部驗收。大沙河被省綠委評為省“最佳綠化河道”,大沙河綠化工程被團中央評為“八五”青少年綠化標志工程。


      1996年6月21日,大沙河林場青年林被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委、林業部授予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優秀青年綠化工程”稱號。


      2001年10月,豐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


      2001~2005年,豐縣以項目投資帶動林業發展,先后實施長防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小型公益林建設工程、沙區治理工程、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工程等,基本達到河道造林生態化、村莊綠化林場化、農田林網網絡化、鎮村道路林蔭化。


      2002年3月,豐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多年來,豐縣對水、田、林、果、路統一規劃,風、沙、旱、澇、堿統一治理,大沙河流域局地環境和小氣候得到改善,風沙得到根治,冰雹、霜凍、干熱風等災害性天氣大為減少。荒蕪百年的廢地上,花果飄香,林茂糧豐,昔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空蕩蕩,冬天灰蒙蒙”的情景一去不復返。


      三、選育優質果

       

      50年代末,大沙河果園建園時,果苗稀缺,果園的人見什么就買什么,從山東引進的蘋果品種有二三十個,一個園里就有多個品種,大家不知道什么品種好。果樹不僅質量低、產量不高,而且難于管理。


      70年代,果樹都是原來的老品種,蘋果早熟品種主要是祝光,中熟品種金帥、元帥占比大,采收季節高溫多雨,容易腐爛,貯運困難,又是瓜果旺季,不利于銷售。晚熟品種主要是國光,味酸,沒有著色,易落果、開裂。大沙河這些品種的蘋果比起北方地區的蘋果,沒有任何優勢,果園迫切需要引進當家的、優質的晚熟品種。


      1972年,大沙河果園黨委書記王金福帶領五分場的技術員陸兆榮,到中國農科院所屬的鄭州果樹所,要來兩根普通富士蘋果枝條,回到大沙河果園,在五分場嫁接了幾棵樹苗。


      1976年,全縣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果樹、果苗在有些地方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砍掉,果樹面積大幅下降。


      1976~1978年,果園進行高接換種工作,淘汰劣質品種,發展金帥、元帥,改換國光品種,高接富士935株。


      我國自從60年代引進富士蘋果,但這種蘋果直到1978年都沒有受到重視。1978年,豐縣果樹專家、多管局果樹股股長黃德倫把富士蘋果與當時的晚熟主栽品種小國光蘋果進行對比,認為富士爽脆多汁,酸甜適中,雨季不開裂,外表美觀,各項品質優于小國光。因此,他向領導建議,把富士作為晚熟主栽品種大力推廣,替換小國光。當年,縣多管局組織召開全縣技術干部座談會,印發《1979年豐縣果樹生產技術意見》,確立豐縣蘋果的品種布局,上面寫著:“豐縣目前早、中、晚熟蘋果比例為1∶7.5∶1.5,中熟偏多,今后應逐步調整為1∶5∶4。晚熟品種應大力發展富士。今后在高接換種、定植果園時均應優先考慮富士,逐步成為晚熟品種的主栽品種。” 


      那時,強調“以糧為綱”,只能在沙荒和鹽堿地栽種果樹,水果生產受到各種限制,沒有經費。


      大沙河流域多是沙土或飛泡沙土,鹽堿化嚴重,地下水位高,有機質含量低,果樹生長緩慢,容易形成小老樹,不能適齡結果。所以,群眾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蘋果要等七八年。”


      技術人員為了幫助種樹人解決難題,騎著自行車到處講解管理技術,只要是有蘋果樹的村莊,就去現場指導。遇到路遠的村子,白天在果園講解,晚上找一個閑房子,用麥秸打地鋪,蓋著自帶的小棉被睡覺。


      1979年春,縣多管局在宋樓公社李莊舉辦現場培訓班,高接富士200株,大沙河果園發展矮化富士4800株。這些果樹成為80年代豐縣富士蘋果投入市場的主要來源。


      1981年,小麥每市斤0.25元,玉米0.17元,而蘋果(當時主要品種還是“國光”系列)每市斤價格在1元以上,而且產量高。人民群眾知道種什么能致富,于是,紛紛打破“以糧為綱”的禁錮,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上果樹。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連續印發關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文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緊跟服務,各級干部和農業技術員到第一線幫助統籌規劃、購買樹苗,給予技術指導、資金支持。全縣興起一股“栽果建園”熱。


      富士蘋果從諸多蘋果中脫穎而出,經歷了一番曲折。1981年,大沙河果園的富士蘋果正式進入結果期。可是,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爽脆甘美、它的酸甜多汁,因而市場銷路不暢。9月底,富士尚未著色,果園的職工把富士與國光、金帥同時采摘,售賣時把富士摻在金帥堆里出售。挑剔的買者看到金帥里混進一種來歷不明的蘋果,大為不滿,非要揀出來扔一邊,賣果人懇求說:“買了吧,買了吧。”富士蘋果直到1984年才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1982年,全國11省(市)著色系富士蘋果協作組成立,豐縣成為會員。


      1983年,為體現富士蘋果的特色,大沙河果園副主任杜德裕叫職工把兩株富士蘋果用箔圍起來,專門看守,推遲到10月25日采收。這兩株樹結的蘋果比往年9月底采收的品質好了許多,表皮半紅,糖分更多。1984年3月,杜德裕到鄭州參加全國著色系列富士蘋果協作組會議,拿出大沙河果園的普通富士蘋果參評,富士的糖度、硬度等綜合評價竟然名列第一,超過優質蘋果主產地山東煙臺和遼寧的蘋果。專家們大為驚奇,因為黃河故道地區一向被認為是蘋果生產次適宜區,豐縣改寫了本地區不能生產優質蘋果的歷史。《會議紀要》評價說:“預示在黃河故道地區改變蘋果組成、提高果品質量上,富士系蘋果將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品種。”


      鄭州果樹研究所的高級農藝師黃德倫為果農服務講解自由紡錘剪枝技術(1996年3月王汝楫攝)何榮汾教授后來到豐縣說:“你們大沙河可給黃河故道地區爭光了!”


      1984年2月,黃德倫擔任大沙河果園主任,辦了幾件大事:修路、培訓技術人員、推行承包制。


      初到果園,賬面有50萬元的贏利,但是實際上都是空賬,發放職工工資、購買生產資料都需要貸款,入不敷出。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水果運輸困難。總場和各分場之間沒有公路,只有沙土窩里的“路眼”,連自行車都騎不動,更無法行駛汽車。大沙河上只有水漫橋,沒有公路橋,河東分場的貨車必須繞道農村才能出去。貨車從村中經過的時候,村民常常拿著長桿鐮刀鉤破果包,哄搶水果。


      由于道路不通,水果運不出去,每個分場的水果每年都腐爛幾萬斤,總場的損失每年都有十幾萬元。黃德倫下令貸款10萬元,修筑砂石路,初步解決了交通運輸問題。


      第二件事是解決技術人才問題。選送技術人員到南京農業大學脫產培訓一年。


      第三件事是推行果園承包制。1984年底,河南、陜西等省的果園都沒有實行承包制,而大沙河果園決定實行。黃德倫、胥占義用3個月的時間,走遍每一塊地,白天察看土地狀況,晚上計算每一塊地的產值、利潤、成本,然后,把果園承包給分場,分場再承包給職工。


      1984年,黃德倫下令把6畝富士蘋果用鐵絲網圍起來,派專人看管,推遲到11月12日采收。這時采摘的富士蘋果,顏色鮮紅,口感上等,而且不裂果,不落果,耐貯藏,比上年10月采摘的品質更好。


      1985年1月,全國紅富士蘋果協作組第四次會議在南京召開,黃德倫帶著幾百斤大沙河富士蘋果去參評,蘋果的綜合性狀及各項主要指標再次名列第一。同月,省農林廳廳長俞敬忠得知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為表彰大沙河果園富士蘋果栽培的成就,專程到大沙河果園頒獎,創省廳領導到基層頒獎的首例。俞敬忠給技術人員帶來2000元獎金,給果園帶來2噸尿素。他在講話時總結出4個“黃金”:這是果樹發展的黃金時期,富士蘋果是黃金品種,豐縣是黃金地帶,大沙河果園是黃金果園。


      1985年2月,縣委在全縣三級干部大會上要求大力發展紅富士蘋果。4月11日,省委書記韓培信在徐州市委書記孫家正陪同下視察大沙河果園,對縣領導說: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優勢,大力發展果品生產,把豐縣建設成我省的果品基地;現在江蘇省水果不能自給,發展果品對江蘇是一大貢獻,可以重點發展富士蘋果,同時要積極爭取打入國際市場,多出口,多創匯。


      黃德倫等人認識到,豐縣紅富士蘋果果實生育期可達190天以上,較遼寧、煙臺等產區多20天左右,所以色澤好,糖度高,是具有全國優勢的品種,可以大力發展。1985年5月,伴隨豐縣“三河”(大沙河、苗城河、廢黃河)綜合開發,黃德倫趁勢作出大面積發展紅富士蘋果的規劃,開始建設以紅富士蘋果為主的果品生產基地,把果樹發展擴大到單產500斤以下的“低產田”,很大程度上突破“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的方針。從此,紅富士成為當家的晚熟品種。上半年,縣委、縣政府作出果樹發展到20萬畝的計劃,下半年調整為30萬畝。


      通過引進和本地選育,豐縣不斷改良蘋果。80年代初,大沙河果園通過全國紅富士蘋果協作組的關系,到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等處買到紅富士蘋果樹苗。1982年后,豐縣引入的日本紅富士品種品系很多,如長富2、秋富1、巖富10、早生富士、早熟富士王、弘前富士、樂樂富士、2001富士、佑造短枝、太陽富士、成田富士等,從國內其他地區引入的有煙富1-6號、惠民短枝等,豐縣本地選育的有豐富1號等。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豐縣紅富士蘋果生產在全國一路領先十幾年,在質量上、以縣為單位的產量上均名列前茅。這是因為思路正確、方法得當,較早認識到富士蘋果的價值,改革了推廣方法,有一批過硬的技術人才。


      80年代中期,山東還在推廣紅國光,陜西還在推廣秦冠,而豐縣早已把品質上乘的紅富士作為主栽品種。


      種植蘋果的傳統辦法是先育苗,再嫁接,再分植,需要七八年才能進入盛果期,而豐縣走跳躍式的發展道路,采取在原有大樹上高接換種和育苗并舉的方法。高接換種既為大規模育苗提供接穗,又迅速形成產量。在育苗方面,豐縣自育自栽,確保苗木純度,防止外地病蟲傳入,而且使資金不外流。這些措施使豐縣的紅富士蘋果產業在1987年、1988年進入大發展階段。


      1985年11月22~28日,農牧漁業部在北京舉辦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及信息交流會,豐縣富士蘋果被評為全國優質水果。1988年3月8日,由于豐縣大沙河富士蘋果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優質水果,徐州市政府召開慶功授獎大會。1989年,大沙河果園的水果獲7 個省優、3 個部優,居全省第一。1991年12 月12 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1991 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紅富士蘋果技術推廣獲得國家星火二等獎,豐縣大沙河果園負責的“1991年江蘇省紅富士蘋果引種試驗推廣項目”獲得國家星火二等獎,縣林果局局長黃德倫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參加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92年10月,江蘇省舉行果品評比大會,大沙河果園獲省優第一名的中熟水果有華冠蘋果、奧陸蘋果、金帥蘋果,獲省優稱號的有新紅星蘋果、喬納金蘋、紅玉蘋果、紅星酥梨、茌梨、鴨梨;獲晚熟省優稱號的有普通紅富士、長富2號、秋富2號等。1993年4 月12 日,在湖南省常德市舉行的全國區域性支柱產業展銷洽談會上,豐縣大沙河果園的紅富士蘋果等產品,獲國家星火計劃成果金獎。1994年11 月30 日,在國家農業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優質水果評比會上,大沙河鎮(園)的“大沙河”牌紅富士蘋果再次蟬聯部優稱號,“大沙河”牌酥梨獲全國第一名。1998年12月,“大沙河”牌紅富士蘋果被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蘋果。2007年,豐縣的“長富2號”“豐富1號”分別獲得全國優質水果金獎和優新品種獎。


      1986年8月5日,豐縣“三河”開發指揮部向省農林廳報送《豐縣紅富士蘋果基地建設計劃任務書》。10月10日,縣政府批轉縣綠委、縣林牧副業局《關于“七五”期間林果生產計劃和今冬明春生產安排的意見》,以豐政發〔1986〕110號文件對鄉鎮下達“七五”期間發展三十萬畝果樹的指導性計劃。10月25日,向農牧漁業部報送《關于建設豐縣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的報告》。縣林牧副業局投資10萬元,發展果樹育苗面積1100畝,高接富士蘋果大樹8000株。


      1986年,全國農業廳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豐縣帶去一車紅富士蘋果。農業科學院盧良恕院長嘗過無錫的蜜橘、豐縣的紅富士蘋果后說:“豐縣的紅富士蘋果出乎意料。”


      1987年4月,農業部批準豐縣紅富士蘋果示范園及矮化良種苗木繁育項目,總投資211萬。當年,蘋果新增面積12萬畝。


      1989年前后,出現果賤傷農現象,果品面積大量減少,但梨樹、富士蘋果生產效益大幅度提高,總體上穩中有增。


      1990年11月8日,縣政府和農民日報社聯合在北京三元賓館多功能廳舉行“中國·豐縣首屆紅富士蘋果節”新聞發布會,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新聞單位作報道。從當年起,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舉辦紅富士蘋果節,2019年,舉辦第30屆中國·豐縣紅富士蘋果節。


      1990年,豐縣果樹發展規劃由30萬畝降到20萬畝。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傳達后,縣委、縣政府又重新規劃產業結構調整。5月,重新提出30萬畝的發展目標。


      1995年4月6日,在中國農學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協會等聯合舉辦的“全國百家特產之鄉”評選活動中,豐縣大沙河果園(鎮)被評為“中國紅富士之鄉”。


      1996年前后,豐縣果樹從優質生產轉向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果園建設向現代果園、觀光果園發展。


      1996~1998年,先后建設達標的省級示范園7個、市級示范園3個,其中,史小橋鄉史月堤村的紅富士蘋果示范園是江蘇省第一個模范果園。


      1998年12月,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997 年水果產量最多的縣(市)”10 強中,豐縣列第9 位,成為全國水果生產十強縣。


      2000年3月,豐縣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經濟林之鄉(第一批“中國蘋果之鄉”)。當年,豐縣果樹面積達到50.03 萬畝,產區逐漸集中于南部的大沙河、宋樓、華山等幾個鎮,樹種分布區域化趨于明顯。此后,果樹面積保持動態穩定,一直是50萬畝。


      2005年,果樹面積50.8萬畝,其中富士蘋果32.28萬畝。6月,豐縣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水果)生產示范基地縣”。


      從2013年開始,大沙河果園為進一步提高蘋果的產量和質量,通過采用果樹大改形、簡化修剪、壁蜂授粉、疏花疏果、合理負載、營養施肥、綜合防治病蟲害、套袋、摘葉、轉果、反光膜、貼字等技術措施,果園樹勢穩定,果品優質高產,平均優果率在90%以上,獲得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出口果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稱號。“十二五”期間,“大沙河”商標成為“全國馳名商標”。


      如今的“果都”大沙河,每年都為國家提供數億公斤的名優水果。豐縣大沙河果園成為江蘇最大的果園、全國五大連片果園之一。



    (作者系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黨委委員、主任科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报价| 长汀县| 大城县| 清徐县| 汉阴县| 美姑县| 玉树县| 屏南县| 成都市| 吉木萨尔县| 县级市| 龙口市| 内江市| 南充市| 鹤壁市| 建水县| 洛隆县| 黄梅县| 汕头市| 桃江县| 滕州市| 克山县| 基隆市| 文登市| 绥滨县| 甘孜县| 启东市| 读书| 永福县| 忻州市| 濮阳市| 方山县| 孟州市| 平塘县| 武威市| 饶河县| 富裕县| 襄樊市| 驻马店市|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