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以史資政
    回憶徐州一中發展史上的幾件大事
    2022-04-19 14:21作者: 孫鐵峰來源:本站

           1994年底至2003年初,正值世紀之交,改革開放大潮涌動。這期間我在徐州一中工作,先任黨委書記,1996年后兼任校長。近10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件徐州一中發展歷史上的大事,這里簡述如下。

           一、創建國家級示范高中

           1995年3月,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江蘇省教育委員會隨即在全省啟動了評估驗收國家級示范高中的工作,并制定頒布了評估驗收示范高中的實施標準及細則。我在省教委參加有關工作會議后即向市政府、市教育局作了匯報,并強調省教委的精神是徐州一中要爭取成為全省第一批、徐州市第一所被驗收的示范高中,為后續的驗收工作提供樣板和經驗。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市領導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我又向全校干部和師生員工作了傳達和動員,獲得了熱烈響應,上上下下迅速行動起來,掀起了創建國家級示范高中的熱潮。

           對照著國家教委規定的標準和省教委的驗收細則,我們找出了學校現狀與國家級示范高中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師資隊伍、設施設備等各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及存在的差距,分項分條細化分工到各個部門各位干部,要求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指標都務必在限定的時間內千方百計確保完成達標。硬件設施方面,學校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爭取資金。

           1996年,學校投資300余萬元新建了2200平方米的風雨操場(室內體育館),并請國家體委副主任、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徐寅生題寫館名。1997年,學校投資218萬元新建了圖書樓,并請著名文史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題寫館名。將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進行了擴建改建,增加了十幾間教室及音樂、美術等學科專用教室,使之達到或超過國家級示范高中的標準。

           進入全省首批被驗收的國家級示范高中顯然具有標桿性、典型性的意義。徐州一中除了按照標準努力達到硬件設施要求外,更多更大的功夫下到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整飭校風校紀等方面。在不長的時間內,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校園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評估驗收極大地激發了徐州一中的精氣神!

           1998年4月25至28日,江蘇省教委委派國家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專家組對徐州一中進行了評估驗收。專家組一行5人在4天的活動中先后聽取了市政府、市教委對創建示范高中工作的介紹、徐州一中的創建情況匯報,觀看了相關的電視片,參觀了校史展覽,實地察看了徐州一中的校園環境、校容校貌、體育場館、圖書設備、校辦企業和其他教學生活設施,觀看了以高中學生為主體的文藝演出及全校的升旗儀式、課間操、眼保健操、課外活動、主題班會,抽聽了高中各科各年級的部分正常教學課程,分別召開了教師代表座談會、學生代表座談會和校中層干部代表座談會,并對一些學生、教師、職工和領導班子進行了個別訪談,查看了有關部門及有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以及部分班級的作業、部分教師的教案,審閱了相關的檔案材料。

           評估驗收專家組在評估驗收的意見中對徐州一中的總體印象和評價是:“徐州一中是一所歷史悠久、聲名遠揚、銳意改革、善育英才,既具有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又充滿著生機活力和現代化氣息的著名中學。在創建省重點高中、省模范中學和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過程中,全校教職員工團結實干、奮力拼搏、開拓進取,正在向著21世紀、向著現代化、向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一流高中闊步前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認為:擁有成果豐碩的過去,春色滿園的今天和更加光輝燦爛未來的徐州一中,已經較好地達到了江蘇省國家級示范高中的合格標準。”

           這之后的1999年4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教委頒發文件公布確認全省第一批驗收的17所國家級示范高中名單,徐州一中名列其中。至此,徐州一中成為全省首批、徐州市第一所國家級示范高中,標志著徐州一中這所歷史悠久的名牌老校跨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二、創辦擷秀中學

           1995年,國家教委關于國家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的標準及江蘇省教委評估驗收的細則中均明確了被評估驗收的學校必須是純高中,高、初中均設的中學(即完中)要求分設,即初中要分離出去,以集中力量辦好高中,使之盡快達到國家級示范高中的標準。

           歷史上的徐州一中很長的時間里都是完全中學,從初一到高三,高初中兼有;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都以完中形式辦學,且形制穩定。現在面臨著評估驗收,要把初中分離出去,徐州一中該怎么辦?在當時的情況下,徐州一中的初中部有幾種選擇:分離出去,另外建立一所獨立初中;自然解體,自行消化,即初中部停止招生,三年后不再有初中;資源分流,將徐州一中初中部現有的師資、學生、圖書儀器及相關設施設備分流到其他各初中學校去,充實增強這些初中的辦學力量。    

           當時徐州一中的領導班子和大部分教職工對上述3種選擇都不贊成,認為好端端的初中經營了幾十年的優質資源,就這樣打散了、消失了太可惜。在經過廣泛的討論和爭議之后,我和學校領導班子商定: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辦一所民辦性質的初中,以保護和傳承徐州一中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徐州人民保留一所優秀初中。

           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市領導和市教育局的同意,全校教職工也非常支持創辦一所民辦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1997年7月,這所初中就辦起來了。名稱為徐州市擷秀中學,性質為民辦公助性質,師資力量以徐州一中已退休和即將退休的教師為主,適當外聘民辦教師;以租賃形式利用徐州一中既有的場地設備,與徐州一中資源共享,高中優先。我們返聘了徐州一中原黨委書記張廣勤擔任擷秀中學校長、徐州一中原教務處副主任王金蘭擔任副校長,并由他們去挑選干部和教師,組建教師隊伍。

           為什么取名“擷秀中學”?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徐州一中夾河街校區,校園內有座“擷秀亭”,校園名之為“擷秀園”,取名“擷秀”,一來優雅好聽,名實相符,二來也形象說明擷秀中學與徐州一中之間的淵源關系。

           擷秀中學開辦之初,由于條件限制,1997年9月僅招收了兩個班,132名學生,這是擷秀中學首屆初一新生,而后逐年擴大,自第四屆起每年初中招生大都在18個教學班左右,千余名學生。至2007年9月,徐州一中老校區(夾河街校區)大門在校學生3000余名,54個教學班,初中部的教師隊伍也由最初的10名增加到171名,實現了當初確定的“高質量、受歡迎、成規模”的發展目標。

           2007年8月,張廣勤、王金蘭兩位老校長因年事已高從擷秀校長崗位上卸任。根據市教育局的意見,徐州一中委派副校長王冀寧擔任擷秀中學校長。已從市人大退休的我被聘為擷秀中學的教育教學顧問、法人代表。新的領導班子以開拓創新再造輝煌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的多項舉措,卓有成效地推動著擷秀中學發展壯大。2011年8月,徐州一中又委派副校長陳雷擔任擷秀中學校長。市委、市政府決定擷秀中學初中部搬離夾河街校區遷往新城區大龍湖畔,并由徐州一中和徐工集團組成董事會,在新城區開辦“擷秀初級中學”。當時變化突然,時間緊迫,在教師隊伍穩定、新生入學、設施設備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困難,面臨著巨大壓力。但是擷秀中學在新的領導班子帶領下,迎難而上,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在新城區新校址續寫了擷秀中學的新篇章。

           2011年9月10日教師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到新城區擷秀初中慰問教師,了解辦學中的困難和問題,指示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學生宿舍、食堂、校車交通等一系列問題,穩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堅定了擷秀初中在新校區創造新輝煌的信心。

           客觀地說,擷秀中學依托于名校徐州一中辦學,一方面傳承了徐州一中的優良傳統、優良校風和先進的辦學理念,另一方面,她又充分發揮了民辦學校自身所特有的機制優勢。20余年來,擷秀中學歷盡艱難而久盛不衰,成為認可度美譽度較高的徐州教育名牌。

    擷秀中學在新城區校區大操場做校本操的場景

           三、建設九里新校區

           1998年,徐州一中在通過了國家級示范高中的驗收之后,并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辦學目標:現代化、高質量、示范性、建于2000年的徐州一中九里校區大門有特色,努力在各個方面真正成為國家級的示范高中。

           1999年,作為“科教興市”的重大舉措,徐州一中新校區建設列入當年徐州市18項重點建設工程。市委書記王希龍專門過問此事,并多次聽取匯報作出指示;市委副書記、市長于廣洲召開市長辦公會,專題討論一中新校區建設方案,要求“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建設好一中新校,指示各有關方面積極支持開綠燈,把好事辦好;分管副市長多次召開專家評審會,認真評審了一中新校建設的包括有清華大學、省市設計院提供的6套設計方案。

           徐州一中新校址位于九里山下,占地300余畝,設計規模為高中60個班級3000名學生,為全寄宿學校,總投資約1.5億元。

           1999年7月28日上午,徐州一中新校區建設隆重奠基,拉開了九里校區建設序幕。2000年8月26日,徐州一中高中全部從老校區夾河街26號搬遷到九里校區。前后一年一個月的時間,300余畝的校園拔地而起,8萬多平方米的建筑全部落成,3000余師生有序入住,設施設備安裝調控到位,宿舍食堂一應俱全,綠化美化文化校園建設同步進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如此重大的工程,人們都說,徐州一中九里新校區的建設創造了一個奇跡!

           九里校區的建成,學校面積由七八十畝一舉擴大到近400畝,現代化的建筑、現代化的設施、現代化的校園極大地振奮了徐州一中師生員工的精氣神。校黨委、校長室因勢利導,把大家的萬丈豪情、百倍信心引導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個學校建設最根本的地方去,及時提醒一中人保持清醒頭腦,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回答人們的擔心與質疑。社會上有議論,認為徐州一中規模擴大了,質量能有保證嗎?大樓起來了,升學率會不會滑下去?一年、兩年后的高考結果給了全市人民漂亮的答卷。2001年,遷校后的第一屆高三畢業生有12人考入清華、北大,學校的第一個實驗班一個班就有10人考上清華、北大,且全班53名學生的高考均分超過南京大學當年錄取分數線19分。2002年,新校區第二屆高三畢業生有18人考上清華、北大(與當年啟東中學并列全省第一名),上百人考入南大、復旦、人大、交大、中科大等一流名牌高校,本科率近100%,重點大學一本上線率在90%以上!

           “徐州一中考瘋了!”徐州大街小巷一時傳為美談。這里要特別感謝當年徐州一中所有的教職員工,尤其是每年在高考一線拼搏的老師們!歷史將銘記你們、學生及家長永遠感激你們!這里還要感謝市領導,尤其是分管教育的晁家寬副市長。當少數高三家長不想讓孩子住校、個別人想挑頭鬧事時,晁市長幾次不打招呼就直接到學生食堂、宿舍與家長、學生交談,掌握真實情況,及時地化解矛盾,穩定人心。在學校打算調進兩位骨干教師時,晁市長親自把關,不打招呼直接到教室分別去聽兩位老師的課,一聽一看,確實優秀,這才放心同意學校調入。我做了十幾年教師,也當了十幾年的校長,市長徑直下到課堂聽課還是第一次遇到,令人感佩!2002年,“全國文明單位”花落徐州一中。全國各地的兄弟中學、省市名校聞訊紛紛前來徐州一中參觀交流,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接待了上百所學校幾千人的來訪參觀。2001年4月19日,在江蘇的188位外國文教專家來到九里校區參觀,并與師生聯歡、交流,他們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熱情接待。

           2001年暑假,省教育廳決定全省重點中學運動會在徐州一中九里校區召開,歷時3天。幾千人的體育賽事活動及吃、住、行的接待都在這里,賽事圓滿成功,省內兄弟學校、省市領導都十分滿意。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徐州一中男生千人的太極操、女生800人的韻律操為運動會增輝添彩,給幾千名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一年的暑假,徐州一中又先后在九里校區承辦了由省數學學會組織的全省奧林匹克數學夏令營,省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全省中學生英語競賽夏令營。

           四、徐州一中校史的正本清源

           1997年11月,正是徐州一中熱火朝天創建國家級示范高中之際,又迎來了建校80周年的校慶。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到會祝賀、歷屆校友踴躍參加慶典活動。徐州一中20世紀20年代的校門有校友提出,徐州一中建校不止80年,應當更早,1917年是省立十中成立的時間。這之后,我校歷史教研組長張鵬等老師就著手開始了徐州一中校史追根溯源的工作。他們奔赴京、滬、寧,往來蘇、魯、皖,遍訪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各地各高校的圖書館、資料館,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探微鉤沉,終于厘清了徐州一中校史的來龍去脈。

           查閱解放徐州一中的歷史沿革圖片后正式出版的《江蘇教育史》,該書記載:“中華民國成立初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徐州府中學堂改為省立第十中學校......”據此可知,省立十中的前身就是徐州府中學堂。

           那么“徐州府中學堂”又是何時建立的呢?

           1901至1903年前后,受西學東漸、歐風美雨的沖擊,中國出現了“改書院為學堂”的新學潮流,各地書院紛紛改制為中學堂。在徐州,久負盛名的云龍書院就改制為徐州府中學堂。這也是封建教育的終結和近代新學的發端。至此,徐州一中的校史另當改寫,就是“云龍書院—徐州府中學堂—江蘇省立第十中學—徐州一中”。這一歷史脈絡清晰而明朗,各方佐證確鑿而正當。

           這些極為重要的史實,在過去的校史校志中,因為資料、信息、人手等多方面的原因,要么沒有記載,要么沿襲舊說,語焉不詳,只好付之闕如。張鵬老師他們多方努力,把沉淀的史實還原出來,有章有法地追溯了徐州一中的歷史源頭,有理有據地確定了1903年為徐州一中建校的時間,奉獻給所有關心關注徐州一中的人們,也給后人留下一部準確翔實的校史。正本清源,善莫大焉!

    (作者系原徐州三十一中、徐州一中校長,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工委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新晃| 临湘市| 靖边县| 乌拉特中旗| 兖州市| 武邑县| 福安市| 济南市| 百色市| 博乐市| 司法| 根河市| 包头市| 石楼县| 科尔| 兴仁县| 望城县| 三门峡市| 三明市| 乐亭县| 巧家县| 武平县| 五家渠市| 铜梁县| 集安市| 聂荣县| 伊春市| 黑龙江省| 陕西省| 长兴县| 岑溪市| 安国市| 新沂市| 夏津县| 亳州市| 惠州市| 定陶县| 吴川市| 旺苍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