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助推我市政協委員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徐州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
反映:按照省政協關于“政協主席深入走訪委員聚共識助發展”專題活動部署,6月29日,市政協主席王強帶隊赴江蘇恒久機械、江蘇恩華藥業等政協委員企業開展走訪調研,并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活動開展以來,徐州市政協系統認真落實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走訪委員企業200余家,凝聚了發展共識,提振了發展信心,推動了一系列普惠政策的落地落實,助力了企業紓困解難。在走訪委員企業中,共收到反映問題494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涉外企業資金周轉壓力較大。面對疫情沖擊與國際局勢影響,眾多中小微外貿企業正面臨新的經營挑戰,加之全球運費上漲,海外買家選擇“就近采購”逐漸增多,企業訂單有所下降。國際物流不暢與疫情嚴峻國家銷售疲軟,不同程度加重外貿企業回款進度,企業資金周轉壓力比以往更加嚴峻。
二是受疫情和原材料價格影響產銷均存在困難。各地疫情頻發造成物流不暢,鋼材、磁鋼、銅鋁等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且本地沒有可以替代的鋼鐵材料,導致材料供應不足。原材料運輸受到限制,采購周期拉長,產品成本不斷提高,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部分中小企業處在被淘汰的邊緣。
三是全域土地整治推進困難,發展空間不足。以豐縣常店鎮電動車產業園為例,園區內五羊、漢邦等發展較快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急需土地擴大產能。但根據現有規劃,企業用地空間不足,難以支撐電動車產業轉型升級、高新區創建等土地需求。
四是政策直達尚未到位。有的縣(市、區)對中央關于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關于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具體要求以及出臺的減稅降費、助企紓困、交通物流、穩崗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宣傳不夠廣泛,執行不夠到位。
為此建議:
一是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落實好已經出臺的再貸款、再貼現,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政策,以優惠利率資金支持包括外貿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快速復工復產。鼓勵銀行對接有資金需求的企業,通過開通綠色通道、降低融資成本等舉措,為企業發展解決融資難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線上業務,為涉外企業提供網上業務優質快捷服務。打通海關貨物進出口、稅務、企業財務狀況等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商品流與信息流快速流通,為資金流良好運轉創造條件。
二是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抓住我市推進“智改數轉”發展機遇期,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推動重點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著力打造工程機械等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聚焦問題、補足短板,持續加大支持企業發展力度,做足強鏈補鏈延鏈文章,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三是進一步破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制約因素。科學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優化空間布局。妥善解決土地閑置問題及歷史遺留問題,加快推進舊工業區升級改造。全面核查分散在老舊工業區的產業及企業,對低產出、低價值以及產業鏈以外的企業進行清理或另外安置,騰出空間進行綜合整治和城市更新。開展“低散亂”用地整治,盤活低效存量建設用地,鼓勵、引導有實力的國有企業發揮資本優勢,與園區企業深度合作,整合土地資源,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
四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探索“互聯網+監管”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監管機制。引導職能部門規范用權、自我限權,專心致志地做好企業“圍墻”以外的工作,多設路標、少設路障,砍掉不必要的檢查和借檢查之名對企業形成的干擾。高度重視企業反映強烈的“鬧心事”“煩心事”,突出抓好重點單位、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的治理整頓,引導干部轉變作風,深入園區、深入企業,開行更多貼近實際、貼近企業的“直通車”,讓企業及時充分了解政府政策,也讓政府在監管過程中快速了解企業的難點、痛點、堵點,營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優質營商環境。
(本篇信息系市政協《社情民意》專報第14期,獲市委書記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