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市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在更高起點、更大平臺上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福全市長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總體要求
按照“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著力在改革開放、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統籌發展上下功夫,在工業經濟、新農村建設、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徐州都市圈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確保為 “十一五”發展起好步、開好局。
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2)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增長30%,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左右,新增就業人數4.6萬人。(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9)萬元GDP能耗下降4.5%以上。
關鍵詞:工業倍增
強化有效投入,加快項目建設。堅持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大力推進工業項目“千項工程”,今年確保實施660項,其中新開工387項、竣工345項,完成全社會工業投入400億元、增長33%;加大對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在“千項工程”中安排項目723項,占項目總數的71%。
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加快實施《徐州市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建設規劃》,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為龍頭,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使產業帶率先崛起,盡快成為全省新興的制造業密集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蘇北振興的先導拉動區。繼續重點支持骨干企業發展,通過狠抓有效投入、推進低成本擴張、實施技術創新、加大政策扶持等多種途徑,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年內力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170家、超10億元20家、超50億元5家、超百億元3家。
推動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規范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組織實施百項高新技術創新項目,以及創新能力增強、企業信息化推進和自主品牌培育“三大計劃”。
關鍵詞:商貿物流業、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啟動建設保稅物流、運河港口煤炭物流、農資物流、邳州板材物流、蘇北建材物流、工程機械物流、糧食物流等一批重點物流項目,發展壯大物資集團、礦務集團、港務集團、漢高信息公司、儲運公司等十大物流企業,逐步建立鋼材、混凝土、木材、日化產品、食品等專業化加工配送中心。
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精心打造以淮海路為主軸的三個商業圈,啟動建設中央百貨商務中心廣場、金鷹國際二期、金地國際商務中心等商貿設施項目,推進沃爾瑪、麥德隆超市等落戶徐州。
積極培育生產、科技、信息、社區等服務業。突出發展生產服務業。推進社區衛生、養老托老、家政服務等社區服務建設。
關鍵詞:中心城市
堅持老城改造與新城建設并重。繼續以“四城同創”為抓手,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重點實施“一區一湖一環、兩河三園四水、五線六路七片”為代表的48項工程,年內完成投資62億元。在老城改造方面,基礎設施要大為改善,亮化水平要總體提升,城市品位要再上新的臺階。
提升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對市區22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實行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年內完成60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供熱、供電、教育、體育、軌道線網、快速公交系統等專項規劃,銜接徐州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與新城區規劃,完善各縣(市)和賈汪區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逐步形成以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重大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五大規劃”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規劃體系。
加快縣城與重點鎮建設。依據徐州都市圈規劃和沿東隴海線開發規劃,強化新沂、邳州、沛縣、豐縣、睢寧等五個副中心城市功能;開工建設徐州至濟寧的高速公路,盡快改善豐沛兩縣的交通條件;通過徐州經濟開發區建設的有序推進,逐步實現賈汪區與主城區的一體化發展,統籌抓好銅山新區建設。逐步完善縣城鎮和重點中心鎮基礎設施。
關鍵詞:招商引資、開放型經濟
加大利用外資工作力度。開展以“品牌城市、優勢徐州”為主題的系列招商活動,年內舉辦中國徐州(杭州)投資推介會、中國徐州(香港)投資推介會、中國徐州(美國)投資說明會、2006中國徐州彭祖文化國際旅游節暨第九屆投資洽談會等重大活動。強化對歐美、港臺和日韓等重點地區的招商,瞄準世界500強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資金富集區,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對徐工集團股權轉讓、法國圣戈班并購徐鋼總廠、麥德隆超市、沃爾瑪-深國投購物廣場等一批重大利用外資項目, 全面跟蹤、全程服務,確保順利實施。
強力推進開發區建設。按照“全省爭先、蘇北領先、趕超周邊”的要求,加快推進徐州經濟開發區、六縣(市)、賈汪區等8個省級開發區的建設。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徐州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盡快拉開新建區域道路框架,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年內力爭建成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關鍵詞:和諧社會
突出富民惠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渠道拓展就業空間,健全目標責任制,落實和完善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加快勞動力市場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建設,深入開展就業援助活動,重點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推進統籌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科技創業園建設,年內力爭入園企業達100家,孵化科技項目200項,技工貿收入完成10億元以上。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公共財政對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和對幼兒教育、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積極構建國民教育、終身教育體系,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維護社會穩定,打造“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加大治安專項整治力度,堅決掃除“黃、賭、毒”等丑惡現象。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全面開展建設“民主法治示范單位”、“法治徐州合格鎮(街道)”和“法治徐州合格縣(市、區)”活動。加強藥品食品安全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