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房改善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帶著這份初心,今年8月,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成立后,就緊鑼密鼓開始了“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重點課題調研。
“以往這些落后的鄉村,如今白墻黛瓦,綠樹成蔭,處處生機勃勃。”在銅山區沙莊村、睢寧高黨社區,參與調研的專家和委員看到我市廣大農村農房改善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樣的例子很多。邳州成立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指揮部,盤活利用農村閑置低效的資源資產;銅山棠張鎮成立處理中心,有效利用有機易腐垃圾;睢寧高黨發展特色旅游,蟹稻共養、鄉村民宿成為鄉村建設亮點……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我們不能忘記開展調研工作的初心。”這是參與調研的專家和委員的一致看法。“在改善蘇北地區農民住房條件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明確提出了抓好這項工作的五個方面的重點,即搞清楚‘哪些人要搬’,想明白‘人往哪里去’。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研究好‘房子怎么建’,考慮好‘穩得住、能致富’,這就是我們調研的主要方向。”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沈正平教授如是說。
離開銅山、邳州、睢寧,調研組奔赴豐縣、賈汪等地實地考察。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進行現場調研、座談討論,認真聽取有關部門和鎮村負責人的意見建議。這樣做的目的是:找準農村發展短板,確定精準獻策內容。
“因地制宜、由村統一規劃設計,農民自愿自費翻建破舊房屋,村打造基礎設施配套的建平模式值得推廣”,“在進行住房搬遷改善的同時,產業配套、基礎設施配套要同時跟進,真正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調研組成員們討論得熱火朝天。
“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規劃設計的水平還不高、項目管理還不夠規范、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體現不足、破解難題的方法還不多等,這些短板亟待加快補齊,打好鄉村振興第一仗。”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劉守忠總結了我市農房改善工作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問題所在。
“生態宜居應與產業興旺同頻共振。”調研過程中,專家們認真研究,一致認為,推進農房改善和人居環境整治,要加強統籌協調,完善規劃設計,同時要深度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強化產業支撐,促進產村融合發展,只有生態宜居與產業興旺同頻共振,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有真正的美麗鄉村。
“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建設管理都不能一味簡單模仿、照搬照抄城市模式,必須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對于新農村建設規劃,調研組有更多的考慮:要尊重村莊自然肌理和歷史文脈,最大限度保留鄉村風貌,留住鄉土氣息,“讓農村更像農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機結合,“避免就農村論農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調研組建議:農民群眾住房和農村人居環境承載著鄉村價值,必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堅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同時要更好地發揮基層組織重要作用,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規劃發展村莊和新型農村社區延伸覆蓋。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是調研組討論并提出建議的又一個角度。廣大村民是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和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參與做好這兩項工作的主力軍。調研組認為,要廣泛聽取農民群眾意見和訴求,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確保“要我搬”與“我要搬”同向而行;要推動農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動;要健全村民自治機制;要重視村規民約、家規家訓和牌匾楹聯的教化意義,引導農民積極呵護田園、水源和家園,積極參與農房改善和農村環境問題整治,煥發鄉風文明。
“安居、康居、樂居紅利正成為農民的標配”“農民群眾住得好、還將會過得好”“這項工作正在帶來美麗鄉村的蝶變”……這是調研組成員們共同的心聲。
功夫不負有心人。調研成果受到市政協常委們高度評價和一致認可。《關于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建議案》已經市政協十五屆十二次常委會通過,報送市委、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