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市產教融合進展情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存在哪些短板和瓶頸?對此,市政協成立調研組,深入調研我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情況。
調研組了解到,我市工業基礎雄厚,聚集了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和高素質勞動力,為產教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產業基礎。而且我市職教資源豐富,有職業院校30所,職教綜合實力處在全省第一方陣。為推動我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今年2月,市委明確提出了“實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創建國家產教融合城市”目標。然而,我市職業教育類型與層次多樣,院校隸屬關系復雜,30所院校隸屬省、市、縣三級,教育、人社兩個系統,部分學校隸屬行業廳局主辦,由此帶來辦學相對封閉、專業建設缺乏統一審核協調、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存在行業部門壁壘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市政協建議,一要加強部門責任落實,打破區域、部門界限,形成推進全市產教融合工作合力;二要建立覆蓋全市職業院校、園區、企業以及各地政府的綜合性服務信息平臺,解決校企信息不對稱問題;三要建立政行企校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預警調控機制,逐步形成根據社會需求、學校能力和行業指導科學設置新專業的新機制。
在職教領域,人們常用“剃頭挑子一頭熱”來形容當下的校企合作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關于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舉措不明確,影響了企業積極性。調研組走訪部分企業,匯總梳理問題50余條,涉及政策方面的就有29條。
如何真正讓企業享受到產教融合政策紅利?市政協建議,參照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標準,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辦法,推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給予企業多方面政策支持,形成激勵試點的政策導向,提高企業合作積極性。
已有政策怎么抓落實?市政協建議,將《市政府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明確的重點項目、重要舉措落實情況,納入對相關部門和縣(市)區的考核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政策落地生根。
企業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其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了產教融合的深度和穩定性。調研組認為,我市校企合作整體呈現松散單一、短期淺層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專業標準設置、教學體系構建、新產品研發、集團化辦學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不夠。調研組建議:利用股份制運作模式開展校企共建試點,允許學校和企業按股份合作制度進行合理的股權利益分配;在學校設立勞模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探索“雙師”育人和協同創新。
發展職業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數據顯示,近三年我市職業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率平均每年為69.18%;職業教育重知識教學、輕技能訓練的問題普遍存在,部分院校師資、科研力量薄弱,無法滿足企業適應經濟轉型發展的技術需求。
針對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有待提升的問題,市政協建議,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我市“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現產教、產城相互融合促進;適時啟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立法工作,為校企合作提供法理依據;重點打造以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專業群;給予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招聘更多自主權,增加操作技能的考核比重,讓真正技術優秀的教師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