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徐州文物事業和考古發掘,在全國是很有些名氣的。建國之初的1953年,先是在徐州城東南50里桃山集的倒流河斷岸上,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層,稱“臺上遺址”,不久又發現了商文化的“蔡邱遺址”。這些都引起了中央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因而當初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就是在鄭振鐸先生的直接指導和過問下成立的。
鄭振鐸籌建國家文物局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生人,老家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祖籍福建長樂。1949年任人民政協文教組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1958年10月17日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在出國訪問途中因飛行失事遇難殉職。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鄭振鐸便開始籌劃共和國的國家文物局。他組建文物局的思路和想法是“最低也要應維持現狀”。他設想的文物局,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三個分處:圖書館、博物館和文物處。當時文物部門的各業務處室的負責人和主要業務干部,幾乎都是鄭振鐸推薦安排的。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前身即文物處,書畫鑒定專家張珩任文物處副處長。到1955年1月15日文化部部委會決定,成立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主管文物和博物館事業。各地方上的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管會”),也漸次得到設立。
鄭振鐸親臨徐州的考察
鄭振鐸1956年4月2日下午到徐州,3日考察一天,4日上午徐州文管會的同志匯報成立以來的工作情況,座談了漢畫像石的保護工作等事宜,下午離徐。同行的有山東省文管會王獻唐。鄭振鐸4月3日的日記詳細記錄了他的徐州考察經過和見聞。
原件日記《在徐州》
六時起床,九時許,到范增墓,拾得繩紋陶片不少,疑是漢以前的遺址。此地處處是古物,漢墓尤多。市委建樓時(本文筆者注:指快哉亭對面的市政府北樓,即原計經委、建委辦公樓,解放初營建時,地基處理施打的是木樁,由徐建公司營造。以下圓括號內,均為本文的筆者加注),其下即三百三十一年前(指明天啟四年,1624年)的為黃水所埋的居住區也。
繼到云龍山,甚好。上有石佛寺(今興化寺),有大石佛。又多摩崖佛像(指大雄寶殿內的摩崖小佛像),惜為風日所裂,片片欲墜,多已磨沒無跡。有“三石室”(指大殿、北廂房和南廂房),其二,無謂。(北廂房和南廂房陳列的)漢畫像石室則極佳,徘徊不忍去。共石十八方,多半為(睢寧)雙溝出土者,亦有四方是茅村出土的。每石四周的花紋,類(出土于)漢墓,殆從漢磚墓更進一步者。“豐沛徐碭”多漢高(祖)從龍子弟,榮歸后,紛紛經營墓室,漢墓之多,殆以此歟?
又有保存古物的二室,系以前文管會所遺。多漢及北朝瓦器。三關(官)廟出土的一套北魏俑,中有類獅身人面獸的二俑,尤可貴。有朱淪瀚和薛漁的指畫,甚好。范江的一張畫,也不壞。
繼至楚霸王戲馬臺,有萬歷、天啟碑,遺跡一無存者,甚狹小,不知如何盤馬彎弓法!
繼至市委(即解放初的老市委辦公地大院,今稱彭城路1號),看蘇姑墓,傳是東坡之女埋此。(又有碑二)乾隆時,一妾殉夫;光緒時,申桂中之女身代母死,皆有紀念的碑文。
十二時許,回。飯后,午睡。下午二時許,赴茅村(今茅村漢畫像石墓陳列館),走了一小時才到。坐吉普車,顛簸不堪。打開了門,才見出此墓之弘偉。凡五室,只三室有畫像。一室滿是畫,一室則只上截有畫。一室則只存有一塊。疑(以、除)外傳之茅村畫像石亦即從此室出。聞村中井欄有之,則已不見;又于五三年時,見一農家有二石在墻角,今亦不見。此家院中亦為一漢墓。又小學(校)中亦有二漢墓。農人打井要用石,聞銅山縣因打井發現一畫像石墓,農人擬取出圈井。正阻止之。)又(墓中)有一石窗,可考見漢制。畫像極生動,馬的姿勢尤好。徘徊半小時而出。
四時半,到蔡邱,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四面皆葦塘,僅此一高地。拾了不少陶片,且有瓦當和繩紋瓦片,且有鬲腳,疑地層非一個時期也(周到漢)。野花甚多,很可愛,似是子午蓮之類。
歸途到桓山,山有一石洞,傳為桓魋墓,明人刻石甚多。弘治到萬歷,以正德為最多。當是一名勝之地。因此,此地名洞山村。去年曾發現一漢墓(指北洞山漢墓),出土陶器不少,又有二漢印。此墓以石為之,凡九室,但無畫像。聞涂有朱紅色,疑是壁畫。今已堵塞,不能入內。墓上皆夯土,工作甚大,疑非一墓。未能窮其究竟也。歸時,紅日西照,精神倍振。帶回不少瓦片。腹疾未愈,然興致甚佳也。
六時半回。晚餐后,稍睡。等候車票消息,到十時半,知今夜走不成,乃決定乘明天下午車動身。有此半天余閑,可料理幾件事。漢畫像石如何集中,擬盡半日之力為之。
又記:云龍山石碑(牌坊)林立,皆近代物。二銅鐘,一弘治,一康熙;二銅鼎,一嘉靖,一萬歷,皆佳。(市委)蘇姑墓前有“大宋皇祐六年經幢”。又有楚王、虞姬牌位,是從霸王樓移來者。
《日記》注釋及相關說明
到范增墓鄭先生考察“范增墓”,在60年前就預言:“此地處處是古物,漢墓尤多”。徐州老城南有座土山,是人工構筑的封土堆,解放前高度近20米。1967年發掘時,記土山漢墓高18米,周長225米。歷來徐州人就稱土山為“范增墓”,史籍又曰“亞父冢”。經考古發掘確認為東漢彭城王墓,現已納入徐州博物館,加以原位整體保護。范增墓上不只能“拾得繩紋陶片不少”,更重要的是在封土發掘中還發現了為數眾多的秦漢印璽“封泥”,加工后的殘碎玉塊、瓦當等漢代遺物。
到云龍山在云龍山的北麓上山道上,石牌坊林立。鄭先生認為“皆近代物”。這些石牌坊,于六十年代中期悉數被拆除。在興化寺,鄭先生看到“三石室”:大雄寶殿、南配殿、北配殿。石室者,謂古印度天竺式的“支提洞窟”。仔細再看“其二,無謂”,遂即更正自己的初識,南配殿、北配殿非“石室”也。正殿西北角鐘亭,掛有宣德三年(1428)鑄造的“大鐵鐘”,上有大字“風調雨順”。正殿軒廊南墻為雍正十三年(1735)河督高斌詩作“乙卯閱工彭城,登云龍山”詩三首;北墻鑲嵌有歷代修繕興化寺的“紀事碑”。
云龍山,又作石佛山,唐代建作寨,稱“佛山寨”。唐景福二年(893)朱全忠圍徐州達5個月,“合擊徐兗兵于佛山寨,大破之”。 城破,時溥全族登燕子樓自焚。
大石佛,或許在《馬可波羅行記》一書就有著錄;即便至晚,也應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就風聞于域外。詳見《馬可波羅行記》(馮承鈞譯本,上海世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第122頁之注釋2:“今日可見之大像”,列舉了“大同西之云岡”后,“Rockhill又著錄有別二大像,一在陜西邠州附近窟中,一在寧夏城南70公里。“此外尚有別一大像,在徐州府南門外一里之窟中,系坐像,高十五公尺”。而且此段譯文也見于《盧不魯克行記》。盧不魯克為馬可波羅的同時代人(見同書的第4頁、第128頁)。“馬可波羅之前,盧不魯克曾言:…此國有一造像甚高。今日可見之大像”,以下接第122頁的上段引文。
船廳鄭先生看到的船廳,即“保存古物的二室,系以前文管會所遺”。成立徐州文管會之初,辦公地點就設在船廳,此時已改作陳列展室。船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徐州知府田庚倡建,因其形似船,命名為船廳。為兩層木結構廳堂,上層似船頭,東為甲板,西為船艙。上層圍欄楯,設有座位,可俯瞰,可遠眺。1936年《彭城徐氏族譜》記,徐傳明(1864~1938)“參與云龍山船亭修建”。徐傳明,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進士、徐州河營守府徐奇(1689~1756)的后人。改革開放后《徐州日報》的“漫話徐州”專欄也曾提及此事。
至戲馬臺鄭先生在戲馬臺看到的碑刻有:明萬歷年間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手書“戲馬臺”三字碑。此碑的背面為明宣德八年(1433)“徐州重建儒學記”碑。此碑道光廿八年(1848)建碑亭覆護,亭為雙層飛檐六角,朱丹柱黃琉璃瓦,總高11米。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題篆書匾“從此風云”。萬歷丙午(1606年)碑記:“筑石垣高四仞,保固百丈”。其余斷碑殘碣,鄭先生來不及一一識讀。
看蘇姑墓蘇姑墓“上覆小亭,繚以短垣”,地處舊州署的東北隅,是單獨的一個小院落。院中有株枝枒虬龍的老槐樹。覆護著蘇姑墓的是一座攢尖頂的亭式六邊形建筑。鄭先生看到院中有“大宋皇祐六年經幢”;又有乾隆、光緒年間碑二,“皆有紀念的碑文”。亭屋內隨意擺放著從霸王樓移來的木制“楚王、虞姬牌位”。
赴茅村是為看徐州茅村漢畫像石墓,今已建作陳列館。茅村漢畫像石墓是東漢墓,當年發現時最大的亮點是有準確的年代,墓中刻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四月十三日己酉”的題記。該墓位于徐州市北25華里的茅村鄉鳳凰山西麓。1952年1月,老鄉尋找石板建橋時發現的。2月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山東文管會派人會同前來,清理工作共歷時8天。此墓建筑平面特征:門面向東,北為甲-乙-丙-丁四側室、南為長廊,墓的南、北與后室圍合,視為“回廊”結構。回廊的中部,從前至后依次為前堂-中室-后寢組成,中室、后室有“石欞窗”相通。建筑結構特征:弧形石梁構架、室頂為青石逐層疊扣收澀,形成的“井口”以大方石復蓋。延續了西漢早期王侯采用的“回廊葬制”。墓的發掘領導人王獻唐先生,在《文物參考資料》(即后來的《文物》雜志)1953年第一期發表《徐州市區的茅村漢墓群》。鄭振鐸日記中所敘說的情況,即此文的主要內容。
到蔡邱文獻多稱“丘灣遺址”,位于徐州市北17公里,茅村鎮檀山村東南,坐落在近山旁水的臺地上,面積近3000平方米,以商代文化堆積為主,距今約3000年。因地在蔡邱自然村南,又稱“蔡邱遺址”。考古發掘證明,當時是一村落,遺有商代祭祀遺跡,是新中國發現較早的商代遺存:丘灣祭祀“社”,祭祀遺址中央是人工構筑,刻意擺放的4塊形狀基本規則的大塊石。中心柱石的下端為楔形,插于土中;其余3塊矗立于中心柱石的南、北、西側三個方向,共同構成了祭祀社的“社主”。1973年5月號《考古》、10月號《文物》期刊均有詳細介紹。
到桓山,桓山,在明代初期就稱“北洞山”,并記于朝鮮人崔溥的日記中。鄭振鐸看到的“桓魋石室”,經上世紀后期的考古研究論證,認為是“北洞山漢墓”的王后墓。北洞山漢墓1954年初次發掘,“今已堵塞,不能入內”,鄭振鐸沒能看到的“北洞山漢墓”, 內部最具“地宮”之稱。該墓位于徐州市北20華里,墓室完全仿照地面宮殿建筑形式,共作“四進院落”,深入山中60多米,由雙闕-門塾-前堂-后寢,廁間、武庫、舞廳、倉儲、灶廚等19個墓室和7個壁龕組成,面積達300平方米之多。墓室的巖縫裂隙均以石板鑲貼找補平整,主體宮室的四壁、頂面和地面“致以丹漆”“施以硃砂”,更增添了“地宮”的肅穆和神秘。墓中出土有銅印、彩俑等精品文物。
大宋皇祐六年經幢應為“使院新修石幢記”唐碑,俗稱“唐八楞碑”。鄭先生僅注意到該幢最后的《跋》云:“大宋皇祐六年甲午歲二月二日(歷史年表僅列有‘大宋皇祐五年’。而1054年為甲午年,又為至和元年,到3月才改年號為‘至和’。故此記為‘皇祐六年’),申使乞差兵匠自金銅門外,出取到舊使院碑幢二座,于新使院內豎立”。該碑為“紀事幢”,而非“經幢”。碑文記事前的“題記”曰:“元和十二年(817)九月十二日,徐之從事立石。紀事于府庭之南端”。該幢著錄于《金石粹編》唐六十七卷。明末至有清一代,該幢均置于州府署前庭,并筑亭覆護。鄭先生見到“大宋皇祐六年經幢”時,已移至“蘇姑墓前”。上世紀70年代末,在徐州博物館東建唐碑園,覆亭予以保護。1980年五一節唐碑園正式對外開放。
霸王樓在舊州署的最后一進院落,霸王樓清代后期的功能為“衙神廟”,徐州衙神供奉的是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木制“牌位”,還設有石祭臺,俗稱“龍書案”。“龍書案”后移至云龍山西北伐軍烈士墓地作祭臺使用。20世紀50年代霸王樓前仍保留著清代重修“霸王廳”碑。碑文記載道光后期改建霸王廳為樓房,始稱“霸王樓”。樓門額上方嵌有長條形磚雕匾額,書有“霸王樓”三個大字,此匾額的照片今存。清代建筑風格的“霸王樓”,五開間三層木結構建筑,民國后改為學校教學用房,此地曾作徐州第三女師校舍。1927年北伐軍再度攻占徐州,郭影秋有詩稱“人去霸圖空,危樓夕照中”。霸王樓于20世紀60年代拆除。
上世紀50年代徐州文管會的工作
1952年1月發現了徐州茅村漢畫像石墓,2月山東省文管會王獻唐先生領隊來徐州清理發掘。大約在8、9月間王肯堂被任命為徐州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文管會日常工作。文管會主任委員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貫一兼任,張寄庵任文管會秘書,辦公地點設在船廳。文管會成立之初,先后調查查找過明代解縉題詩碑、燕子樓碑刻、黃樓賦碑等,尋找過劉向墓。
1952年利用云龍山頂放鶴亭的3間游廊建作碑廊(一說共計15間)。除收集了云龍山散亂的碑刻外,還把道衙門的“印心石屋”石匾額等收集到碑廊中來。“印心石屋”題銘原是道光年兩江總督陶澍(1779~1839)的書齋名,字為道光帝旻詝所題書。道衙門中建有稱“印心石屋”的石拱券結構建筑,作藏書、儲存檔案之用。這年底的春節期間,在放鶴亭舉辦“文物展覽”,歷時13天。是年原作駐軍使用的“乾隆行宮”移交給文管會。
1953年把1951捐獻的近90方“湖山楊氏石刻”其中18方(一說總共84方,此房放不下)鑲在興化寺院南廂房,把張伯英收集的漢畫像石鑲在北廂房展示,后其中的“牛耕圖”調往北京。在此期間文管會還測量了大石佛像及殿堂尺寸,仔細地查看了大石佛和殿堂內的摩崖石刻,發現了大石佛殿內雕鑿的“北魏太和十年(486)七月”摩崖上的多條紀年題記。張寄庵寫成《徐州云龍山石佛介紹》一文,刊登在《文物》1956年第三期上。“湖山楊氏石刻”的收集也頗費周折,當時已全部運至徐州火車站,待發湖北,經多次找華東文化部協調,才答應仍留在徐州。
1953年夏天暑假期間,王肯堂曾親到北京,去文化部文物局所在地北海團城找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匯報工作。出面接待的除鄭振鐸外,還有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天木)、文物處副處長張珩,主要商談茅村漢畫像石墓的保護問題。
1956年5、6月間,根據中央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的指示,成立“江蘇省徐州漢畫像石保管組”,辦公地點設在乾隆行宮。這時的文管會由17位民主黨派人士和政協代表組成。1957年開辟乾隆行宮的東西廂房為“歷史文物陳列室”。
王肯堂(1880~1957),先生早年就學于徐州著名教育家韓元方門下,有著較深厚的舊學根底,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對文史方面有著濃厚興趣,對音韻學、佛學和書法、繪畫均有一定造詣,家中藏書不下五、六千冊,后大多捐贈于徐州博物館,或徐州市圖書館。先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任教。后來的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蔣若是和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徐秉琨,都是王肯堂先生的學生。他倆1952年夏都參加過全國第一屆考古工作訓練班的培訓。
1949年秋,王肯堂以民主人士身份被邀請為徐州市歷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3年起被推選為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是徐州市較早的統戰對象之一。王肯堂先生1957年11月過世。王肯堂先生的兒子王世民,于1952年11月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本文參考了王世民先生的回憶文章《懷念、告慰與期望》,王肯堂先生的生卒年月也按此文推算。
1960年8月24日,徐州博物館成立。1972年“湖山楊氏石刻”移下云龍山,1979年建唐碑園,“湖山楊氏石刻”永久落戶于碑園。1989年9月,徐州漢畫藝術館建成,漢畫像石集中保護。1992年“徐州茅村漢畫像石墓陳列館”建成。至此才可以說,把鄭振鐸先生1956年考察的各項指示方完全落實到位。
(徐建國,土建專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徐州市建筑工程研究所主任工程師,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徐州兩漢文化研究會會員;王沛,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業余時間研究國學、地方文化和區域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