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以史資政
    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籌建紀實
    2020-12-25 10:10作者: 張五可 程偉來源:本站

           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工作以來,我們親歷了園區繼初建后的第二輪建設高潮,見證了園區面貌得益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而發生的巨大變化。2015年以來,更有幸參與了籌辦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建成開放50周年紀念活動及《淮塔記憶》畫冊、《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志》的編纂工作,對園區的建設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通過檔案史料及對建設者的采訪,展示了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歷時20年,從提出直至建成艱辛而難忘的歷程。


           一、項目的提出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館(以下分別簡稱“紀念塔”“紀念館”)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受限于當時的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其設計標準與現今相比較低。特別是開工之初又恰遇國家遭受“三年嚴重困難時期”,1964年6月30日,剛剛竣工的淮海戰役紀念館。經濟非常困難,拿不出太多資金投入建塔工程,在經歷了3次停建、緩建的曲折后,至1965年建成開放時,只完成了規劃中的塔、館及基本的道路、綠化建設,許多配套的紀念、接待、保障等設施因投資規模壓縮,未能開工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受益于國家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和對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內許多同類紀念館在80年代后陸續開始進行改造、擴建或者新建。與這些兄弟館相比,淮海戰役紀念館因建設年代較早,其建筑標準、展廳面積、陳展形式、文物保管保護、接待服務設施等標準低、老化嚴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其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功能的發揮。

           80年代中期,民政部在全國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發展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在新形勢下“要走革命紀念地與風景游覽區相結合的道路”的要求。根據會議精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處(現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以下簡稱“淮塔管理處”或者“淮塔”)結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區(以下簡稱“淮塔園區”或者“園區”)實際,著手對園區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研究論證。

           沈恒進,建塔時期作為原南京軍區委派的技術人員中的一員,參與了建塔工程的測繪工作。紀念塔建成開放后,他和部分參與建塔工作的軍人一起就地轉業,留在淮塔并長期從事基建工作,2004年從負責基建工作的園林科科長位置退休,對淮塔的情況非常熟悉。據沈恒進回憶,80年代中后期,在組織討論淮塔今后的發展規劃時,初期主要是依靠淮塔自己的人員,特別是他們這些對淮塔建設情況比較熟悉的參加過建塔的老同志。在全面查閱建塔規劃的相關文件、圖紙,重點對因國家經濟困難而最終沒有實施的規劃項目進行梳理,并對國內多家兄弟館改擴建情況進行考察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園區發展方向要求,經過大家反復的討論研究,最后逐步形成了在園區建設雕塑、碑林、國防園等紀念設施,以及對接待服務設施、道路、園林綠化等方面進行提升的初步構想。這其中就包括建淮海戰役全景畫館的想法。

           1990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淮塔管理處在前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啟動了制訂《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規劃》工作,并委托中國礦業大學建筑系和徐州市規劃局具體實施。1991年8月,在廣泛調查研究、多方案比較的基礎上,礦業大學建筑系制訂了兩個規劃方案,徐州市規劃局制訂了一個規劃方案。1991年10月至11月間,“云龍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論證會”和“江蘇省建筑師學會成立大會”先后在徐州市舉行,許多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來徐州參加會議,其中包括部分曾于建塔時期參加了淮塔規劃設計、建設的老同志。徐州市建委作為會議主辦方,特地借此機會邀請與會的專家、學者到淮塔對3個規劃方案進行研究、討論,專家們對規劃方案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此外,利用各種機會,聽取了民政部優撫司有關領導、專家以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相關教授對規劃的意見建議。

           1991年11月28日,徐州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園林局、市土建學會、市建筑設計院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專家在對3個規劃方案進行討論后,形成一致意見:以礦大完成的2號規劃方案為主,吸取省內外專家、學者的有關意見建議及其他兩個規劃方案的優點,形成一個綜合方案,由礦大建筑系和市規劃局負責,礦大建筑系熊振教授等人執筆完成。

           1959年4月在國務院批準建塔后不久,何賦碩以省民政廳優撫局局長的身份,擔任由四省兩大軍區組建的建塔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建塔日常工作,對淮塔有著極深厚的感情。他也因此與徐州結緣,最后留在徐州工作,曾任徐州市市長。1991年12月12日,時任徐州市政協主席的何賦碩與市人大、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詳細聽取了規劃方案匯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1992年5月,徐州市政府以會議紀要1991年12月12日,何賦碩(右二)等領導正在研究淮塔園林規劃方案。的形式,批準了《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規劃》。規劃明確了在園區內建設淮海戰役總前委雕塑、淮海戰役碑林、徐州國防教育館、淮海戰役全景畫館等紀念設施,以及道路、廣場、園林綠化等配套設施。這一規劃標志著淮塔園區繼初建之后,新的一輪建設高潮即將全面展開。

           2017年,我們在采訪沈恒進時,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個歷經數年完成的規劃,是在市委、市政府關心下,在許許多多專家、學者及規劃、建設、宣傳等部門的支持下,在淮塔干部職工的辛勤努力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說是集全市之力完成的,體現了全市人民對淮塔的深厚感情。從現在看,園區此后20多年的建設,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規劃執行的,規劃的重要項目也全部實現了,社會各界對園區建設成效都給予了高度認可。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規劃。

           規劃制訂后至1999年,陸續完成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淮海戰役碑林、徐州國防教育館等項目的建設。其間,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建設的前期準備也利用各種機會持續推進。2000年前后,徐州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等政策要求和徐州整體發展需要,結合淮塔園區規劃,逐步形成并作出了把淮海戰役等軍事題材文化做優做精,充分開發利用淮海戰役舉世聞名這一文化資源和無形資產,使之成為徐州城市文化的標志性品牌的重要決策。

           據沈恒進介紹,當年徐州市的人大代表也積極為淮海戰役全景畫館的建設建言獻策,利用各種機會推動全景畫館工程立項,為全景畫館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7年3月6日,高之均等32位徐州市全國人大代表在正在召開的第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了《請求國家立項、撥款興建淮海戰役全景畫館》的提案。同年6月3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對提案給予答復:“省政府已責成省有關部門研究,爭取將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列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項目。”

           2002年4月,徐州市政府收到全國政協委員曾因明、趙忠祥等5人提交的《關于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的建議案》。徐州市時任分管建設工作的副市長作了“市委、市政府承諾出資2000萬元,由省計委向國家計委申請專項資金”的批示。

           據沈恒進介紹,按國家有關規定,淮海戰役紀念館作為革命類紀念館,其建設的立項較嚴格,不但要市里、省里批準,最后還要報中央批準才能立項建設。為此,市委、市政府領導及淮塔管理處有關負責人還利用淮塔園區經常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的機會,爭取中央的支持。

           2000年4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到淮塔園區視察。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淮塔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在參觀過程中找機會向他簡要匯報了淮海戰役紀念館存在的制約開放接待的問題,急需進行改建擴建的想法。朱镕基總理說:“這件事要多級負責,要先到市里、省里,最后有事找我。”

           2002年10月2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專程到淮塔園區憑吊淮海戰役烈士。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市委、市政府領導和淮塔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利用他參觀中途休息之時,向他匯報了淮海戰役紀念館正在爭取進行改擴建的情況,并遞交了請示報告。劉華清對報告作了批示,支持改擴建工程建設。


           二、項目立項

           2001年5月29日,淮塔管理處向徐州市計委上報《關于淮海戰役紀念館擴建全景畫館項目立項的請示》,提出“擬在原淮海戰役紀念館基礎上擴建淮海戰役全景畫館”。歷時10年,淮海戰役全景畫館的建設終于從構想、準備階段進入到實質的立項審批階段。

           2001年9月22日,淮塔管理處向徐州市委、市政府上報《關于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造和擴建的請示》,建議對淮海戰役紀念館按照國家級館的標準進行改造和擴建,進一步提高徐州市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促進全市經濟、文化全面發展。請示提出,對紀念館進行改造擴建要從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目標出發,將改擴建紀念館作為國家重點工程進行規劃,在內容上堅持以紀念淮海戰役為主題,使其具備永久性紀念,且發揮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在建筑風格上,建一個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標志性建筑,使該館既是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又是一個文化品位高雅、陶冶人們情操的藝術殿堂;在展示手法上,除傳統的文字、圖片、實物外,引進和運用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影像等多媒體技術,使之更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從上面兩份請示中,我們不難發現,上報的建設方案從5月份的建設淮海戰役全景畫館,變更為9月份的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造和擴建、淮海戰役全景畫館成為方案內容之一的更大規模的新方案。

           相隔僅3個月,方案為何發生了這么重要的變化呢?對此,沈恒進解釋說,80年代中后期研究園區發展方向,以及此后研究制訂園區發展規劃時,在紀念館方面,最初在考察了國內一些兄弟館新建、改擴建情況后,考慮到當時紀念館也較老舊了,也想對紀念館進行改擴建甚至新建。但后來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改革開放后國家和徐州市經濟實力雖然有所恢復,但總體還比較弱,如果此時提出的建設規模過大,市財政很難保障這么大的資金需求,最后反而無法實施。所以最后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建全景畫館,適當地提升紀念館硬件條件,這樣投資較少,更容易獲得市里的批準。沈恒進說:“之后的10年間,淮塔園區的建設重點是碑林、群雕、國防園等,全景畫館項目建設一直處于前期準備及爭取支持中。”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各級黨委、政府對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及紅色旅游工作越來越重視,市委、市政府在這一時期提出了“把淮海戰役等軍事題材文化做優做精,使之成為徐州城市文化的標志性品牌”的決策,對淮塔園區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設全景畫館的請示上報后,各級領導、有關部門在研究中認為這已不能滿足新時期的高標準高要求。因此,對淮海戰役紀念館整體進行全面改造擴建,并配套建設全景畫館的思路遂提了出來,并在9月給市委、市政府的請示中正式提出,市委、市政府也很快批準了該請示。

           2001年11月15日,市計委向江蘇省計委上報《關于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項目立項的請示》及《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項目建議書》。2002年5月9日,江蘇省計委批復“同意對該館進行改擴建”。批復明確:項目建設規模為展館、陳列室等約15000平方米,綠化及環境整治約3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投資約4500萬元,資金來源由徐州市負責籌措。

           2003年1月14日,徐州市委又向江蘇省委上報《關于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的請示》,提出該項目已經省計委批準立項,并轉報國家計委爭取支持。請示提出:為使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盡快付諸實施,懇請省委對此項工程予以關心,并根據中央有關要求,轉報中央辦公廳,請中央同意該項目建設。

           2003年1月26日,國家計委以《國家計委辦公廳關于江蘇省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有關問題的復函》文件,函告江蘇省計委:“革命紀念設施新建和改擴建項目由你省省委、省政府直接請示黨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將根據你省的請示文件研究和辦理批準事宜。革命紀念設施項目需要國家補助投資的,我委將根據中央批準的文件和你省申請國家補助投資的文件,以及你省批準該項目前期工作的有關文件,按照基建程序研究補助投資問題。”

           2003年2月20日,經省委書記、省長共同簽批,江蘇省委、省政府向中共中央辦公廳上報《關于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的請示》。《請示》介紹了淮塔園區基本情況和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列舉了存在“建設標準低,展館面積小,設施條件差,接待能力有限”等制約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發揮的問題。并提出:“我省徐州市擬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將其建成陳展內容豐富、展出手段先進、配套設施齊全的軍事文化博物館。”

           2003年5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向江蘇省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同意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的復函》。復函中明確:“經研究并報中央領導同志,同意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同年5月28日,省計委按中辦批示精神,批準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至此,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完成工程立項。


           三、項目選址

           2002年5月,江蘇省計委批復同意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后,淮塔管理處于次月向市政府提出擬在淮塔園區內,位于原館南側的周邊地塊進行改擴建工程建設的建議,并提出兩個具體選址方案。徐州市規劃局經過現場踏勘后,于9月11日向市政府提出“擴建館的選址應遵循原規劃設計原則,建筑物的體量、高度、形式等均應與現館相協調”的意見,并提出“將擴建館選址在現館南側,并與現館在同一軸線上為宜”。

           2003年5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復同意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改擴建后,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組織協調下,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揮協調新館建設工作。6月25日,在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對于選址問題,提出新館要建設,原館要保留。新館選址上要拓寬思路,突破傳統,如果新館需要建設在北大門外,可以把鳳凰山、奎山統籌規劃,留出發展空間。

           按照“新館要建設,原館要保留”的要求,如何協調好兩個館的位置關系成為規劃中的一個難點。為慎重起見,領導小組多次召集徐州及全國知名專家進行座談,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后,于2003年8月形成包括“南方案”“北方案”的兩個新館選址方案報告。“南方案”是將新館建于原館南側的方案,“北方案”是將新館建于園區北大門以北的奎山上的方案。

           沈恒進當年全程參與了選址工作。對于當年這兩個方案的優缺點,他說,南方案中新館選址與原館或緊靠一起,或靠而不近、離而不遠。這個方案的好處有4個:一是新館、原館結合較為緊湊,易形成整體氣勢和“標志性建筑”之效果;二是新館、原館距離較近,便于原館和新館綜合利用、統一整合;三是方便觀眾參觀,流程比較通暢、便利;四是廣場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比較齊全,相應可以減少一些配套設施的投資。不利因素有2點:一是兩館比較近,對比強烈,在建筑風格上較難協調;二是新館體量較大,建成后對館南現有景區有一定的沖擊。

           對于“北方案”,沈恒進介紹說,其好處有3個:一是該地坡緩、舒展,且背依青山,坐北朝南,遠離原館,為設計者提供了較大的施展空間,有利于優秀方案的誕生;二是新館建在北面使南北軸線得以向北延伸,從而改變了原軸線北端的局促感,有利于整個園林勻稱布局和完善;三是有利于徐州市云龍風景區中鳳凰山景區的整合發展,將會對全市旅游事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利因素有3點:一是新館遠離原館,新館與園林之間又有解放南路相隔,給觀眾參觀帶來不便;二是淮塔園林和奎山公園隸屬兩家單位,涉及產權變更、人員安置等問題,增加了協調的難度;三是沒有現成的水、電、排水、道路可供利用,必須新建,需要相應增加一些投資。如果涉及將作為城市主干道的解放南路淮塔北門這一段北移改道,雖然將淮塔園區連成一體,效果很好,但投資太大,資金分散,不利于新館主體工程的建設。

           沈恒進特別提到,當年還有部分專家提出,可以在北門外奎山處建新館,在原館南側建全景畫館,新館、原館統一安排,都能整合。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參與討論研究的所有專家都一致認為:原館、新館必須建于南北一個軸線上。

           最后形成的選址方案在綜合考慮各種利弊后,認為北方案從長遠發展優于南方案,但從有利于工程進度,有利于節約開支,有利于減少協調的難度等方面考慮,最后建議采用南方案。

           2003年8月15日,在淮塔召開的改擴建工程專題辦公會上,市領導與領導小組成員及專家們實地察看了新館南、北兩個選址點,對選址方案進行認真研究后,原則同意選用“南方案”,即在原紀念館南部建設新館。認為該方案有利于新館、原館的統一整合和綜合利用,易形成整體氣勢和“標志性建筑”的效果,參觀流程通暢,便于觀眾游覽,且廣場道路、供水供電、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較為齊全,可相應減少投資。

           至此,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工程建設地址確定。   


           四、建筑實施

           2003年6月25日,在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市領導對于做好建筑的規劃設計工作提出了“淮海戰役舉世聞名,改擴建后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應達到‘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目標。隨后,領導小組先后邀請了國內30多位建筑和陳展方面的專家到現場考察,多次召集專家論證會,廣泛征求對新館建筑、陳展規劃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并在建設部信息中心網站發布了招標公告。

           據沈恒進回憶,鑒于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世界影響力,當時參加投標的設計單位很多,國內、國外都有,水平也都比較高。他們都希望有機會能參與到這一有重要影響力的建筑方案設計中。

           最后共有18家國內外建筑設計單位報名參加投標,其中有北京、沈陽、上海等8家,美國、德國等國外10家。至2003年11月21日,共有9家設計單位提交了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建筑概念設計方案10個。同日,在徐州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由東南大學教授黃偉康、沈國堯,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李高嵐,總建筑師江兵,省建科院總建筑師劉向陽,美國HOK公司首席代表詹姆斯·陳及招標人代表等9名代表組成的評標委員會對提交的方案進行了評審。評審從方案的總體規劃及總平面布置的協調性與合理性、建筑造型、立體形式、藝術效果、淮塔戰役紀念館新館總體鳥瞰示意圖(方案之一)創新性、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合理性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定打分。經過評定,南京大學建筑設計院、德國HLD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國際)事務所等6家設計單位進入第二輪建設方案設計競標。

           2003年11月29日,在改擴建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會議上,審看了第二輪參加投標的6家單位建筑概念設計展示圖后,認為6家設計單位的概念設計方案均有不足之處,需繼續進行深化設計,要求淮塔管理處要盡快會同市規劃、建設等部門進一步細化和明確新館的設計要求,主要包括新館、原館的布點要保持一定距離,建筑風格要相協調,展廳布局要合理等。要求6家設計單位按照上述要求抓緊進行下一輪設計,通過競標,盡快確定設計單位。

           據沈恒進介紹,對于設計的規劃方案,不但是市委、市政府及領導小組組織批復研究,還特地對社會公開展示,廣泛征集群眾意見。2003年12月18日,徐州市城市規劃展在徐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建筑概念設計及陳展創意方案在展覽上向徐州市民公開展示并征求意見、建議。當年民意調查時市民踴躍參與,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如:新館應與原館相協調,與園林協調,不要和原館距離太遠;新館既要注重紀念性,也要注重服務功能和休閑功能;應適當增加雕塑,如領導人雕塑等;保護環境,保護綠地和原有植被,工程不以破壞整體環境為代價;工程應長遠規劃,分期建設,不要重復建設,要為以后的發展留有空間等。許多意見和專家討論的意見是不謀而合的,很專業,體現了徐州市民對淮塔建設的關心和支持。

           2004年2月9日,由黃偉康、趙復興、沈國堯、李高嵐等6位專家和招標方代表等組成評標委員會,對6個修改后的方案進行綜合評審。通過嚴格的評標程序,選出德國HLD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國際)事務所和南京大學建筑設計院選送的方案為中標候選方案。

           2004年3月26日,市委書記徐鳴主持召開徐州市委第103次常委(擴大)會議,聽取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進展情況匯報。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地基施工現場會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有關領導對兩個建筑方案進行了投票表決。共發出表決票23張,收回23張,均為有效票,表決結果為:18票贊成一號方案,即德國HLD設計方案;5票贊成二號方案,即南京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方案。根據專家評分與領導投票得分相加原則,一號方案綜合得分為89.13分,二號方案綜合得分為55.77分。會議決定一號方案當選。

           2004年5月20日,淮塔管理處與德國HLD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國際)事務所、徐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簽訂設計合同,分別由德國HLD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國際)事務所負責擴初方案設計,徐州市建筑設計研究一院負責施工圖設計。在此后的設計過程中,對方案又進行了適當的修改調整,力求擴建后的新館既能滿足現有各種規范要求,又能達到布局得體、結構合理的要求。同時將建筑面積增加至25600平方米,陳展面積增加至12000平方米,全景畫館面積增加至4170平方米。

           2004年11月18日,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奠基開工儀式舉行,新館進入了建筑施工的新階段。

           

           五、陳列實施

           2001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批準淮塔管理處關于建設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的請示后,淮塔管理處隨即組織人員開展新館陳列的前期準備。

           賈萍,現任淮塔管理局副局長,分管文物、陳列等工作,當年全程參與了新館陳列工作。回憶當年參與陳列工作,她說:“陳列是一個紀念館的靈魂,陳列改造成功與否是新館建設成敗的關鍵。當初接到這項任務時,感覺到擔子很重,壓力很大。一方面因為老館的陳列方案是1959年由南京、濟南二大軍區組織有關軍史專家編制的,并經過解放軍總政治部、總參謀部,南京、濟南等大軍區以及各參戰部隊、支前各省等單位參與審定后確定的,當年參加審定工作的許多老首長都曾親自參加過淮海戰役。現在要進行全面的改陳,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這次建新館,規劃的建筑面積達到15000多平方米(后來又增加到25600平方米),較原館的3500多平方米增加了近5倍,相應的展廳面積、展線長度也數倍的增加。如何將數倍于原館的陳列內容進行擴充,難度也是非常大。”

           據賈萍回憶,當初陳列工作啟動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快確定新館陳列的指導思路和基本原則。1965年原館建成開放后,雖然從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先后進行了數次的陳列改造,但都是在原館陳列基礎上對局部形式、內容上進行的。對于這次陳列改造的基本原則,大家經過反復討論,最后一致認為這次是建一個全新的紀念館,一定要在依托原館陳列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把開館后30多年來新收集的文物史料、取得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上;要把幾十年來在講解接待工作中發現的不足之處改過來;更要站在新世紀的高度,結合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更加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淮海戰役史實,傳播軍事文化,揭示淮海戰役勝利的本質,弘揚可貴的淮海戰役精神,使之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等。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參與陳列工作的同志進一步明確了進行陳列規劃、設計時要貫徹的4個原則。主要是要進一步拓展思路,挖掘主題,使之具有前瞻性和深刻的寓意的原則;進一步研究分析原館陳列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力求在此次編輯中給予修正和改進的原則;進一步熟悉館藏,評判篩選庫存文物史料,圍繞主題,精選展品的原則;結合最新的陳列展示技術、手段,調查分析現階段觀眾欣賞水平和實際需求,力爭在陳列形式上有創意、有突破的原則。

           2002年6月,淮塔管理處成立陳列方案編寫組,開展新館陳列大綱和內容文本的編寫。編寫人員擬定了初步大綱,查閱了100多本相冊共6000余張照片、18冊賬本、40余冊支前烈士參考資料。查閱過程中提取、查證了部分文物史料,做了大量記錄,將初選的展品進行了歸納分類。在此基礎上,按初定大綱要求,將陳列展示內容進行合理的分類,確定基本框架結構,單元內容、標題。按照細目要求,組織單元內容及排序,編寫《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大綱》和《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內容文本》及相關文物、照片說明。

           經過充分討論,反復修改,編寫小組提出將全館陳列分為序言、戰前形勢、戰役實施、戰役勝利、人民支前、緬懷先烈6大部分。序言部分體現淮海戰役的歷史地位和特點,淮海戰役是世界級的、規模空前的戰役,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戰役之一;戰前形勢部分體現淮海戰役的正義性是決定戰役勝利的根本因素,反映淮海戰場戰局的逐漸形成過程及中共中央決策的英明;戰役實施部分體現英明的決策指揮,經典的軍事謀略,胸懷全局、勇挑重擔的品格,敢打敢拼的氣魄,頑強作戰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戰役勝利部分體現淮海戰役的影響及勝利的意義;人民支前部分體現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緬懷先烈部分體現勝利來之不易,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血換來的,讓先烈的精神深入人心、發揚光大、世代傳承。

           賈萍介紹說:相比較原館陳列,新館陳列文本對主題、單元、層次的設置作了適當調整,標題內容作了部分調整。在展品的選擇上分為主題展品、重點展品、亮點展品、故事點展品和興奮點展品。特別注重細節的挖掘及國民黨軍方面的史料充實。關注人和人性,信息量適中。關于表述的規范,力求做到客觀表述,準確規范。總說明、部分說明、單元說明及照片、文物、器物說明力求既自成一體、各自獨立,又相互連貫、彼此照應、互為補充,以點帶面說明問題;遞進深入的表述方法,有段落、有層次、有曲折、有高潮。

           2003年1月,《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大綱》《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內容文本》初稿完成后,先后在全處范圍及淮海戰役研究會、工程兵指揮學院、空軍后勤學院、徐州軍分區等單位的淮海戰役研究專家、學者中廣泛征求意見。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后,7月24日,陳列大綱和陳列內容文本上報市委宣傳部審批。市委宣傳部組織市史志辦公室和對臺辦公室對文本進行審讀后,認為“史實把握準確,措辭得當,脈絡清楚”,要求抓緊報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審定。

           2003年8月26日,修訂后的《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大綱》《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內容文本》報送軍科院。10月20日,軍科院提出回復意見,并在10月23日由軍科院軍史部一室主任華國富、研究員姜鐵軍代表軍科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到淮塔管理處現場反饋意見。回復意見指出:“該大綱和內容文本,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淮海戰役的歷史背景、戰役進程、人民支前、英模人物等內容,準確地反映了淮海戰役的歷史地位,較好地把握了戰役特點,主題鮮明,布局合理,內容豐富,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歷史資料,基本史實準確,基本觀點正確,沒有政治方面的問題。”意見認為:“總體上說,該大綱和內容文本基本上是成熟的。只要稍加修改補充,即可按此布展。”

           依據軍事科學院專家的審讀意見,編輯組對《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大綱》《淮海戰役紀念館陳列內容文本》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后,于2003年11月定稿。

           2002年12月,在陳列大綱和文本即將完成的時候,即在全國范圍內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征集陳展創意方案,共征集到新館陳展創意方案10個。2003年6月,經陳列展示藝術專家對創意方案進行評審,從中選出上海博云環境藝術創作有限公司、遼寧魯美藝術工程公司的創意方案進行深化設計,后又增加杭州正野公司的方案參與。

           2003年11月29日,領導小組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市領導和與會人員分別審看了遼寧魯美公司、杭州正野公司、上海博云公司的陳列創意設計展示圖,聽取了3家陳列設計單位關于陳列設計和全景畫館設計的創意陳述,并就規劃布局和陳列方案的藝術效果等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會議經研究認為,遼寧魯美公司、杭州正野公司、上海博云公司的陳列創意方案各具特色,均具有較高水平。特別是上海博云公司的方案創意較新,構思獨特,內涵豐富,陳列手段多樣,可以作為深化設計的基礎。但考慮到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工程要達到“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要求,在陳列設計上要力求精益求精。要求將陳列創意方案向社會公示,在接受社會評議后盡快確定下來。

           在2003年12月18日舉辦的徐州市城市規劃展上,淮海戰役紀念館改擴建陳展創意方案與建筑概念設計一起,向徐州市民公開展示并征求意見、建議。對陳展方案的意見、建議主要有:增加新館的科技含量,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展示手段;應新穎、有創新、立體地展示等。

           2006年12月,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戰地新年》場景上海博云公司開始新館陳列的形式設計。根據《陳列內容文本》,結合館內建筑布局,紀念館一層陳列展示序言、戰前形勢、戰役實施3個階段內容;二層陳列展示戰役勝利、人民支前、緬懷先烈等部分的內容。共設計展線總長1470米,展出近1500件珍貴歷史文物、1000張歷史圖片資料、9個場景復原陳列,以及大量圖表、書畫作品等輔助展品。各部分在設計上采用現代展覽理念,大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結合陳列提綱的結構和新館的建筑設計特點,安排展線。整個設計側重展示空間場景化、強化視覺沖擊力,突出互動性、參與性,營造出淮海戰役恢宏的軍事文化特色。

           據賈萍介紹,作為新館建設中最初提出的全景畫館的建設,我們特地邀請了全國全景畫建設的權威單位——魯迅美術學院承擔。2003年1月,魯迅美術學院畫家開始創作前的準備,經過到戰場舊址實地考察地形、環境,形成創作構思后,于2005年8月開始素描稿創作,至2006年4月完成。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功能布局平面圖

           2006年初,位于淮海戰役紀念館中心的直徑50米、高28米的圓柱形密閉堡壘式建筑——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土建完成,在具備畫布施工條件后,于5月至12月進行了全景畫館頂部吊傘及環形畫布的吊裝,隨后開始現場油畫繪制。至2007年7月,畫面周長151米、高19.5米,使用油畫顏料近6噸,地面塑形達1491平方米,總面積達2944.5平方米,中心旋轉看臺直徑16.8米,可容納150人同時觀看的全景畫《淮海戰役》完成。整個全景畫館看臺與畫面之間是地面塑形,魯迅美術學院畫家正在繪制全景畫把地形、地貌、橋梁、陣地、戰壕、工事、人員、武器等塑形按一定比例縮小,與環形畫面巧妙融合,渾然一體。配合由電腦合成的燈光、音響,使觀眾在欣賞全景畫時,同步看到、聽到和畫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光效和喊殺聲、爆炸聲,氣氛逼真,使觀眾感覺面對的不是一幅畫,而是處在一個空間廣闊、炮火硝煙彌漫的真實戰場之中,具有強烈沖擊力和震撼感。

           2007年7月18日,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從提出構想后歷時20年,終建成開放。回溯這一歷程,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建成是與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后各項事業取得全面發展進步息息相關的,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縮影。

           2007年7月18日,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現場。

           2017年12月13日 ,習近平總書記到淮塔視察。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緬懷革命先烈,為的是繼承他們的遺志,發揚他們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永遠奮斗。”臨行前,習近平總書記特地囑托:“要把紀念塔和紀念館建設好、管理好,用好這里的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淮海戰役精神發揚光大。”


    (張五可,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檔案副研究館員。程偉,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信息檔案處處長、檔案研究館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深州市| 洪湖市| 渝中区| 阳泉市| 象山县| 锡林郭勒盟| 江门市| 曲阜市| 沛县| 涪陵区| 额济纳旗| 河西区| 江孜县| 邯郸市| 龙泉市| 南雄市| 左云县| 兴和县| 无锡市| 东阿县| 广州市| 海城市| 怀安县| 葵青区| 绥德县| 玉溪市| 湘乡市| 勃利县| 裕民县| 兴仁县| 鄢陵县| 休宁县| 康定县| 肥东县| 吴桥县| 南平市| 措美县| 张掖市| 青冈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