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沛縣政協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歌風講堂”第二期成功舉辦。一堂《保護文物 傳承中華文脈--讓沛縣文物“活”起來》的精彩講座,為酷暑中的沛縣送來一股文化清風。整堂講座讓大家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般沉浸入一場精彩的文化之旅。不失為一場精神盛宴、文化大餐。
文物是一個民族貢獻給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每一處文物都是“活的化石”.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鎮化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他還強調,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由此可見,如果沒有歷史文物,就是沒有載體,鄉愁肯定也記不住。
文物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其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為后人保留了文明的現場。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建設與保護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擦亮歷史文物這張金名片。鑒于此,縣政協文化文史委通過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確定了這一課題。并安排縣政協委員、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文物科長張倩同志認真備課、精心打磨,多次試講。本專題圍繞什么是文物 ;文物的分類;文物的價值和意義等三個層面,利用音頻視頻、實物照片等進行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講解和說明。富有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歌風講堂由縣政協文化文史委主創主辦。講座首先由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縣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季忠義同志通報歌風講堂整體資料收集、課件籌備、制作等情況。詳細闡述了本堂講座的目的和意義。強調指出,文物,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記憶;文物保護,是中華兒女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未來的責任。文物不能一味地“藏”起來,只有將文物與現代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先“活”起來,才能“火”起來,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延續。因此,讓文物走進常人生活,讓常人能具象地接觸并與之發生關聯,才是有效的傳播。期待文物的歷史文化光芒能更好地照進當代、傳承未來,書寫現代文明與文化遺產相融共生的嶄新篇章。
通過學習,大家一致認為,我們要充分認識文物工作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物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歷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見證與象征。我們在新形勢下,要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開創文物事業的新局面。
縣部分文史專家、學者,縣政協文化文史委委員、文化藝術界委員、文化文史專員代表以及機關干部參加了活動。縣政協副主席張文華出席并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