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鄔剛杰反映:發展廢棄煤礦井下旅游,是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路徑,不僅能夠充分滿足游客對旅游產品新、異、美、知、樂的需要,也符合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基本要求。這方面,國內外一些地方已作了有益探索。作為歷史上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長期的地下開采,使我市城郊形成了連綿數萬米錯綜復雜的地下采煤隧道。隧道平坦通暢,有“上山”和“下山”通道,部分地段甚至可見不同地質年代的各類化石,令人稀奇叫絕。目前,除張雙樓、三河尖兩礦繼續開采外,其它礦井均已關閉,但煤礦的地面主要設施基本保存,地下巷道、采煤面幾乎原樣保留,地下巷道與地面的通風依然正常,為煤礦的綜合立體開發保留了較好的基礎條件。
為此,建議借助我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煤礦老工業基地留下的寶貴“遺產”,大力發展煤礦井下旅游,有效挖掘我市旅游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打造徐州新的特色鮮明的旅游名片。
一是找準定位,科學規劃設計。根據我市礦山資源特點與區位條件,以保護和突出自然特色為原則,充分利用獨特的礦業遺跡資源和景觀空間序列,按照井下探秘觀光區、游客采煤體驗區、休閑度假區、體育游樂區等功能區劃分,逐步形成以工業旅游產品為核心的商貿—藝術—娛樂—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穩步推進,打造示范景點。煤礦井下旅游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宜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思路和分階段開發模式進行。其中權臺煤礦與潘安湖、馬莊村近鄰,旅游資源豐富;夾河煤礦臨近黃河故道、九里湖,交通便利;龐莊煤礦張小樓新大井深達千米,設施保持完好??梢詮纳鲜雒旱V中選擇合適礦井先行開發和試點。
三是挖掘內涵,增強文化底蘊。注重從豐厚的徐州煤礦文化中選取恰當的素材加以利用, 如礦工精神的打造、礦工歌謠的傳唱、煤矸石雕的制作、徐州煤礦的抗日斗爭歷史、中共賈汪煤礦支部的成立及壯大等,凸顯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使礦井旅游成為我市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個閃亮點。
四是聯合開發,實現優勢互補。在我國建成并運營的煤礦井下旅游項目還不太多,鑒于每個區域的不同區位特點,可供借鑒的建設經驗較少。因此,應聯合具有豐富礦井開采經驗和技術的礦務集團共同開發。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由礦務集團對煤礦設施進行整修、維護和管理,并開展專業人員培訓。另一方面,也可為礦務集團分流安置人員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