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全民共有,理應公眾共享。然而長期以來,由于集體意識缺失、法治觀念淡薄、維護管理缺位等原因,造成鄉村公共空間底數不清、權屬不明、隨意侵占等問題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本來應該是為公共大眾服務的資源,卻成了少部分人獲取不當利益的渠道。大量公有資產流失,對基層組織的公信力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群眾“還公共空間于公眾”的呼聲日益強烈。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解放思想、系統謀劃、把握關鍵、精準發力,明確治理范圍和重點、統一治理尺度和原則、營造強大治理聲勢和氛圍、健全治理體制和機制、強力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綜合效益,創造了高質量發展的“徐州經驗”,推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徐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目前,徐州市下轄的邳州市通過治理,已增加補充耕地1.386萬畝、工礦廢棄地復墾和增減掛鉤1.112萬畝,進入產權交易平臺交易總額6.1億元;沛縣371個村(居)完成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收回被侵占的集體土地1.42萬畝;睢寧縣通過拆遷復墾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新增耕地1.6萬畝;新沂市全面清理顯失公平的合同,共清理出耕地1.8萬畝、水面8900畝。
實踐證明,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當前一項具有戰略性、開創性的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順應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核心理念。在推進過程中,徐州市及下轄各縣(市)區還把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推進,進一步放大了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綜合效應。
一是大幅增加了農村集體收入。充分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使農村閑置低效的資源資產得到盤活利用,找到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其中邳州市50個經濟薄弱村年均增加集體收入20.03萬元,部分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翻了2—3倍,不僅順利摘掉“貧困帽子”,過去由于缺乏資金無法實施的村內道路硬化等工程得以順利實施,老百姓的獲得感、認同感和滿意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是極大改善了農村環境。徐州市下轄各縣(市)區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探索開展公共空間治理有效方式,用標準化的辦法治理道路、河道、汪塘、集市、違章建筑等,有效解決農業“小散亂”、鄉村“臟亂窮”問題,促進村莊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提升,以公共空間治理常態化、生態環境整治長效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時圓滿完成。
三是有效增強了群眾主體意識。通過集體資產清理和依法分配,公共收益由過去的個人獨占變為公眾共享,確立了公共資源有償使用的價值取向,有效引導和宣傳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強化群眾了公共意識、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規矩意識,以黨委、政府的公平公正“喚醒”沉默的大多數,群眾參與公共空間治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鄉風民俗得到有效凈化。
四是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過去,由于鄉村公共空間疏于管理,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不穩定隱患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通過治理,清理出被擠占的大量公共資源,恢復完善農田水利、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切實解決了公共空間亂象造成的直通人民心間的堵點,既平和了老百姓心中的怨氣怒氣,又提升了村“兩委”的公信力,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一項全新的探索與實踐,徐州市的成功經驗高度契合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具有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重要價值,建議對徐州市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成功經驗,如算清“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五筆賬,“一條街、一條路、一條河、一個村”四個一示范樣板,“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干、讓群眾享”工作法等,進行深入挖掘、深層分析和深度提煉,把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徐州樣本”,在更廣的范圍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復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