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政協委員、邳州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督查科科長王紹軍反映:近期“茅臺雪糕”、“微醺奶茶”、“惡趣味糖果”等獵奇食品走紅市場,商家通過創新設計吸引年輕人消費以達到盈利目的,然而此類產品,極易對缺乏辨識能力的未成年群體產生誤導,尤其是低齡兒童,其中的安全隱患令人擔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增加誤食風險。一類是做成日常用品形狀的食品。如外形雷同的“肥皂慕斯”甜品;1比1制作,月銷量超600件的“燈泡糖”;模仿醫療器械的“輸液飲料”;與中華、萬寶路等香煙造型類似,月銷量超200件的“煙糖”。另一類是做成食品形狀的日常用品。如草莓蛋糕形狀的精油皂,酷似果汁瓶的卸妝水,以及食物形狀的小玩具。食品和日用品外觀造型的互相模仿,極易對未成年人產生誤導,致使未成年人對兩者難以分辨、產生混淆,甚至會產生模仿大人“吃肥皂”“抽香煙”的行為,再經由媒體宣傳放大之后,無形中增加了兒童誤食的風險。據報道,2022年年初,江蘇蘇州一位老人錯把清潔劑當橙汁給孩子喝下,導致孩子中毒送至醫院洗胃,這款清潔劑的瓶身上印有橙子圖案,且瓶中清潔劑是橙色液體有橙汁香味,容易被老人和孩子當成飲料誤食;2021年3月,江蘇一個兩歲女童錯把減肥藥當成巧克力食用,結果不治身亡。
二是導致認知偏差。據羊城晚報報道,2021年,深圳一位家長在14歲兒子的儲物柜中發現藏有“計生用品”,詢問下才知道是被商家包裝成“計生用品”的“惡搞糖果”,手感與“計生用品”幾乎一樣,該報道一出立即引發社會熱切關注。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商家在明目張膽地銷售類似商品,不僅有“避孕套”,還有“衛生巾”“口紅”以及多達70多種的“三俗零食”。其中不乏收藏數上萬,評價數7000+的商品。此外,各大學校附近的小賣部也在售賣此類惡搞零食。在蘇州一些小學附近的超市中,一種名為“粑粑糖”的零食放在貨架顯眼位置,零食包裝類似便便形狀,包裝袋上還標注著“美味Q彈”的廣告語。這些造型獨特、包裝新奇的“網紅”食品滿足了年輕人的獵奇心理,但產品質量難有保障。江蘇省蘇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對部分網紅零食店開展專項突擊檢查中發現,有兩家店鋪售賣的29種、503件“網紅”零食存在問題,其中8種、181件產品屬“三無”食品。
三是涉嫌違法違規。據媒體報道,日前,昆明市轄區內奶茶店興起了“酒精+奶茶”的混搭新潮流,在奶茶中添加百利甜、威士忌等。南京市部分奶茶店銷售的微醺類飲品中,酒精度數最高達23%vol。但無論是點單處,還是展示臺上,都未擺放“未成年人禁止購買含酒精飲料”的指示牌,在店鋪外賣頁面上,同樣沒有未成年禁買提示。長沙國金街內某飲品店,含酒精的奶茶酒精度有2-3度,明顯高于0.5%。但在2名中學生購買該款飲品時,店員并未主動作任何介紹和提醒,甚至坦言該款飲品度數較低,向中學生售賣已成常態。再如最近網上大熱的茅臺冰淇淋,雖然商家表明不對未成年人銷售,但在實際銷售過程中難以確保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孩接觸,引發酒精中毒等情況。近日,一母親為7歲大的女童點楊枝甘露外賣,因騎手誤送成含酒奶茶,飲食后產生酒精中毒、肝功能異常等癥狀。
對此建議:
一是加強監管整治力度。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加強對不良“網紅”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整治和懲處力度;同時,加強食品銷售對象監管,筑牢未成年人安全屏障。
二是規范食品創新設計。加強對食品包裝設計及外形的監管,把握商家“獵奇”“創意”的界限,減少在創新設計中,出現食品與非食用產品包裝外形類似的情況,以免誤導消費者。
三是引導正向消費理念。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目追求“獵奇”包裝食品,對市面上明顯有安全隱患、故意“惡搞”等挑戰公序良俗的食品包裝,及時撥打12345、12315,向監管部門舉報,堅決予以抵制。
(本篇信息被推薦報送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