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政協委員高雪梅反映:近日,繼“湖南邵陽學院花費18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博士”一事之后,邢臺學院也被曝出疑似存在批量引進“速成博士”情況。今年2月邢臺學院公布一份2021年公開選聘擬聘人員名單,共13人,均為韓國高校博士,有網友根據名單發現,這批博士此前或為邢臺學院在職教師。多所院校被曝光“速成博士”引發熱議,折射地方院校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三大困境亟待關注。
一是“唯學位論”催化“速成博士”誕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教師博士學歷比例,是學校從學院更名為大學、申請碩士點,以及評價學校辦學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2020年)》規定,除藝術體育類院校外,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申請的基本條件中,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不低于25%。而根據教育部2006年頒布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明確,稱為大學的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員比例一般應達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一般應達到20%以上。對于想把學院更名為大學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這是辦學最重要指標。據羊城晚報報道顯示,邵陽學院“十二五”末期教師隊伍學位結構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80人,占7.4%;該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確定教師隊伍建設目標是:專任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人員306人、占20%,其中35歲以下博士168人,占博士比例55%。熊丙奇院長表示,學院更名大學后,不但可以拓寬學校辦學空間,還可獲得更多辦學資源,在招生時,大學之名也會吸引更多學生報考。為此“速成博士”在多所院校盛行。
二是海外教育門檻低被質疑“水博士”。據北京青年報報道顯示,湖南邵陽學院教師“組團”就讀菲律賓亞當森大學為一所私立大學。該校曾于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之中,QS排名在600名之后。同時,菲律賓高校博士教育門檻低于國內,國內博士畢業需要全日制就讀,發表國際核心期刊論文一般要求SCI或者SSCI,有一區二區要求。而在菲律賓,獲得博士學位發表EI級別的期刊論文就能達到要求,而且菲律賓高校認可發在中國國內期刊論文。目前,許多國內高校在職教師去菲律賓、馬來西亞提升學歷,多是高職大專、本科院校老師。據對口馬來西亞的留學中介表示,馬來西亞高校博士學制一般2-6年,大部分3-4年可以畢業。而馬來西亞博士學費較低,約合人民幣6-8萬元,3年20萬元人民幣可以完成博士畢業。一份沈陽建筑大學官網發布的關于韓國又石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項目簡章介紹,該項目學制2.5年,每次學習2個月均在寒暑假,且采取中韓雙語授課,無入學考試和韓語語言水平要求,學生修完專業課并通過論文答辯即可獲得該校博士研究生學位證書。這份招生簡章被網友稱作“韓國速成博士班”招生資料,“速成博士”儼然已經成為一條產業鏈。
三是地方院校不“安于現狀”定位高。據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評論”報道顯示,像邵陽學院、邢臺學院這種地方院校,辦學定位應該為普通本科甚至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是,我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不愿意“安于現狀”,而是想辦學術性綜合院校,想以申請碩士點、博士點舉辦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校上層次、上水平的重要目標。“速成博士”在地方本科院校得到相當程度認可,是學校為生存、發展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僅靠積累、發展,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指標可能在二三十年內難以達到申請碩士點、更名大學的需要。我國當前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存在大學優于學院,有碩士點、博士點高校比只進行本科教育的本科院校水平高的導向,忽視評價對象特殊性,在評價過程中存在比較嚴重的“標準化”、“一刀切”問題,導致各級各類教育共同存在同質化或趨同化現象,進而引發教育系統的“攀比風”、“升格風”,這也在客觀上刺激學校向“高大全”方向發展。以大學排名為例,它不僅指向高等學校自身利益,還將其他利益群體如學生、家長、政府等納入行為框架,構建起社會公眾共同認可的行為意義系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石中英表示,盡管排名擁護者極力為其辯護,但是,事實上排名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助長大學急功近利,助長忽視學生和教學傾向,助長淡化辦學特色,助長大學盲目擴張,助長不道德競爭,助長西方文化中心。
為此建議:
一是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在評價改革方面,應淡化對高校行政評價,推進專業評價,破除高校存在唯學歷、唯論文、唯職稱評價問題。
二是嚴格管理學位制度。相關部門應加強學歷真實性認證,同時,加強海外院校質量認證,杜絕國外學校濫發文憑。
三是改革教育管理體系。在管理改革方面,應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推進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行現代治理,比如應提高對高校的生均經費撥款,減少按學校身份撥款。
(本篇信息被推薦報送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