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在市政協十六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12位市政協委員進行現場發言,圍繞“創新驅動文旅融合”“未來產業”“營商環境”等熱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發表真知灼見。另外,會議還安排了17篇書面發言。
做好“土特產”文章 打造品牌強農“徐州樣板”
民革徐州市委會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品牌強農”工程,農業品牌建設體系初步形成,“農香徐來”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取得階段性成效。
建議一是加強品牌建設,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強化品牌意識,制定品牌長期發展規劃;注重品牌打造,整合“土特產”資源,制定統一品牌標準和形象標識,提升品牌運營、“爆款”打造等市場化運作水平;加大品牌保護,建立健全品牌保護機制。建議二是加強規劃管理,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建立“規范化”質量體系,根據不同產品特性,制定相應質量標準;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鼓勵企業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信息化”追溯體系,建立全程追溯系統。建議三是加強產業融合,全面挖掘品牌價值。與旅游產業融合,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景點和線路,開發“鄉產”“鄉游”“鄉食”等農業旅游產品;與文化產業融合,深度挖掘“土特產”文化內涵;與電商產業融合、數字產業融合,擴大品牌影響力。建議四是加強要素保障,全面優化發展環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招引專業人才,推廣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為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創造良好環境。
促進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 加快打造近悅遠來的“彭城七里”徐州品牌
民建徐州市委會
自“彭城七里”建設以來,“國潮漢風”“快哉徐州”等文旅品牌全面打響。如何實現“彭城七里”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擦亮徐州歷史文化名城標識品牌,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建議一是強化要素保障,著力夯實“彭城七里”持續發展的硬支撐。拓寬融資渠道,推動金融機構量身打造金融產品;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文商旅全領域、全環節、全鏈條技術轉化應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開通區間擺渡車和響應式公交,建設“全程目的地”引導系統和“一碼通行”服務平臺。建議二是強化業態嵌合,著力增強“彭城七里”消費體驗的吸引力。發展迭代新興業態,促進文商旅交集業態發展;開發一批彰顯徐州特色的沉浸式全新消費模式。建議三是強化統籌協調,著力健全“彭城七里”建管運營的新機制。推進存量資產整合、部門協調合作,制定《徐州歷史文脈——“彭城七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建議四是強化研究闡釋,著力打響“彭城七里”特色品牌的知名度。打造鮮明文化標識、文化IP,放大“彭城七里”故事效應;構建營銷宣傳矩陣。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新”提“質” 增強產業集群崛起新動能
農工黨徐州市委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逐步健全、主體日益壯大、平臺日趨完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建議一是結構化培育壯大產業規模。加大對恩華、萬邦、九旭等龍頭企業在增品種、促技改等方面的幫扶力度,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實施重磅產品培育工程,建立政策體系。建議二是系統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聯動醫院及科研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緊扣生物醫藥產業鏈,搭建先進的技術及成果輸出平臺。建議三是協同化夯實產業鏈布局。突出各園區核心競爭力進行精細化定位;加大項目招引,不斷強鏈補鏈延鏈;積極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深化實施“鏈長+鏈主”協同工作機制,提高產業鏈整體效能。建議四是特色化加強要素效能保障。積極服務重點產品審評審批;全力支持本地藥品省陽光采購平臺掛網。
加快深地空間開發利用 助力未來產業布局發展
九三學社徐州市委會
地下空間是重要的國土空間資源,是支撐社會和城市綠色、低碳、健康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市對城市地下空間日益重視。
建議一是加強地下空間資源調查。積極協調各方供給、需求與管理,推進深部地下空間資源調查。建議二是加速推進深地儲能項目。創新集群集聚機制,推動“儲能之都”共建共贏;探索央地協作模式,利用資源、資金、政策三大優勢,上項目、引企業、聚產業;推動央企、國企、龍頭企業與我市鹽企、煤企、電企“聯姻”,建立混合所有制股權結構,打通資本鏈條,實現地下空間儲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建議三是加快完善科創保障措施。高水準打造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深地儲能創新平臺,打造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加強政策集成和優化調整,健全產業精準扶持政策;促進協同攻關、開放共享,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地下儲能產業發展壯大賦能添彩。
堅持創新驅動 促進融合發展 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
徐州市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
農業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創新配置資源要素,農業經營體系持續走強,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業總產值居全省前列。
建議一是加快迭代升級農業產業鏈。圍繞“5+N”全產業鏈建設,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進我市食品及農副產品產業集群建設;做優做強全產業鏈中各類平臺載體。建議二是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大幅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圍繞綠色蔬菜、高效水果、生態肉禽全產業鏈建設,提升中小型農業企業科技含量;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嫁接國內高校優勢資源和最新科研成果。建議三是加快提升產業融合度。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積極推廣涉農金融產品;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范圍,開展各類特色險種創新;推動重大基礎設施、社會公共項目和骨干物流企業布局農村,加速建設農村電商平臺網點。建議四是加快疏通人才下鄉硬梗阻。深入推進農村人才提升工程,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激勵政策,推進城市資源有序向農村流動。
完善城區經濟發展工作機制 更好提升中心城市承載能力
政協云龍區委員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創新出臺加快主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專項財政支持意見,這為主城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建議一是強化統籌聯動,匯聚城區經濟發展的合力。加強市區聯動,加大項目落地等問題會商會辦力度;推動各區聚焦資源優勢和特色平臺錯位發展;統籌政策疊加,放大政策效應、推動共贏發展。建議二是深化資本供給,提升科創企業發展的動力。加快做大總量,盡快運營主城區產業發展基金;拓寬融資來源;優化決策機制,加強專業投融資人才配置;健全容錯機制。建議三是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發展的活力。提升政企互動的匹配度,不斷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提高各方資源的整合度,暢通企業和市場資源合作渠道,促進企業抱團發展、集聚成鏈;鼓勵各類企業團體參與產業社區等平臺建設;提優政務服務的可感度。
深挖內潛 盤活資源 全力推動主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盟徐州市委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盤活存量資源,推動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等作出專門部署。如何進一步挖潛能、盤存量、強經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建議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強引領,系統梳理整合存量資源。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建立數據庫;推動規劃系統協同,完善存量資源再開發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監管機制,進行全過程監管。建議二是堅持破立并舉拓空間,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潛能。探索構建“供給—監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破低效開發之困,立高效開發之為,改造提升商業樓宇、復合園區產業發展功能;破工業上樓之困,立垂直發展之策,加大資源整合、產業鏈融合力度;破散亂發展之困,立集聚融合之舉。建議三是堅持用心用情優服務,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優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資源配置便捷度;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政策保障體系,提高政策環境吸引力。
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為“343”創新產業集群輸送高質量技能人才
民進徐州市委會
近年來,我市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持續擴大,現有職業院校38所,在校生近20萬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建議一是實施中職擴容工程。強化公辦職業學校“兜底”責任,加快公辦學校校園改擴建,提高學位供給;創新教師招聘機制,吸引企業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鼓勵企業向職業學校捐贈富余設備;嚴把民辦職業學校入口關,推動民辦職業學校基礎上臺階、教育上質量、管理上水平。建議二是推進高職“入鏈強鏈”。積極發展工程機械、工業機器人等重點專業;加快建設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新興專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一批“智改數轉網聯”產教融合項目;支持江蘇建院、徐州工業學院創建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醫藥高職校、財經高職校創建專科層次職業院校,縣區公辦中職學校創建五年制辦學單位;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建議三是實施精準保障服務。鼓勵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新業態、新技術培訓,加強政府、企業、院校、智庫等多主體協同配合,共同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對“343”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貢獻度。
向“芯”突破 加速集成電路與ICT產業聚鏈成勢
致公黨徐州市委會
集成電路與ICT產業是我市“343”創新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議一是加快強鏈補鏈延鏈,完善特色鮮明的“產業鏈”。以產業鏈布局為抓手,突出“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與材料”全產業鏈優化布局;開展專業、專題、專場招引,梯次培育專精特新、單打冠軍等企業矩陣;吸引集成電路重點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研發中心、生產中心或運營中心;支持企業、院所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建議二是發揮產學研機構作用,強化補足高端“人才鏈”。打通高端人才引進通道,建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議三是重視服務平臺建設,打造產業集群“生態鏈”。統籌產業基金力量;大力發展相關知識產權服務;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臺。
深化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改革 全面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徐州市工商業聯合會
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對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地方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一是創新宣傳方式,推動政策直達快享。推行解讀規則直白化,提取現有政策中干貨,助力企業快速理解政策;全面落實免審即享政策,建立政策申請“綠色通道”。建議二是加大要素保障,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加大對傳統制造業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重視政校企一體的職教體系建設;打破行業壟斷,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對行業壟斷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建議三是提高辦事效率,減輕企業審批負擔。優化審批流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從制度、技術、服務三個層面加快重大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加大對基層審批部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議四是規范執法行為,確保法律公正落實。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開展涉企執法行為專項檢查;堅持法律法規公正、全面落實到位。
加快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 培育壯大未來空間產業集群
政協睢寧縣委員會
近年來,徐州空港經濟開發區依托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探索“臨空+低空”發展路徑,未來空間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建議一是提升空港發展能級,支持“臨空+低空”發展路徑。培育園區龍頭企業和做強產業規模;提升徐州觀音國際機場的技術保障能力,促進徐州航空物流樞紐做大做強;同時推動日照山太飛機維修基地積極承接eVTOL相關企業維修,帶動相關產業上下游發展。建議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培低空鏈上企業。針對性招引eVTOL及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等方向的企業,鼓勵重點企業擴大研發與生產規模;積極發揮空港開發區三大產業集群優勢,培植園區內企業融入上游供應鏈;鼓勵鏈上企業增資擴產,保障好企業空間、場地等要素需求;打造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的eVTOL動力電池,打造強大的eVTOL動力中心。建議三是聚焦高端人才引進,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構建高水平、多層次人才梯隊體系;依托空港開發區翔宇航空培訓學校訂單式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鼓勵企業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加快布局發展首發經濟 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強勁動能
史周華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引領,積極引進品牌店、特許經營等新業態,切實提升了我市區域商業首位度。
建議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量身定做政策支持方案,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品牌首店開設,鼓勵企業在徐開展首發活動;建立首發經濟服務綠色通道。建議二是構建專業服務生態。發展首發經濟領域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加強首發經濟宣傳;鼓勵商場建立首發產品和服務的長期展示平臺。建議三是優化城市品牌布局。在“彭城七里”規劃布局“首店經濟”集聚區;積極招引“山姆會員店”等國際品牌企業落戶;推進本地特色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深化品牌培育工程。建議四是釋放服務消費動能。加快商旅文體深度融合,推出一批“演藝新空間”;發展智能數字消費;定期舉辦本土原創產品(服務)或門店的首發活動年度影響力評選;加強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