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徐州市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做好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準備工作的通知
各位市政協委員,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縣(市)區政協,市政協各專委會:
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擬于2014年1月召開。為充分做好大會發言準備工作,進一步擴大發言覆蓋面,提高發言質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發言主題
緊緊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兩快兩帶三先”要求,以全面實施“八項工程”,全力突出“三重一大”,著力實現“六個顯著提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為主題,就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深入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為黨政決策提供參考。
二、發言形式
大會發言分為口頭發言和書面交流兩種形式,其中口頭發言要以多媒體課件(PPT課件)形式同步輔助進行。發言材料可以委員個人、委員聯名、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界別、市政協專門委員會、駐各縣(市)區市政協委員聯系小組的名義提交。
三、有關工作及要求
1、精心選題。要緊緊圍繞發言主題,結合各自工作和履職實際,科學確定發言選題。附件中的大會發言選題僅供參考,各位委員也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自擬題目。
2、深入調研。要圍繞發言題目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準確掌握實情,認真分析論證,為撰寫發言材料打好基礎。
3、撰寫高質量發言材料。發言材料要一事一議,以反映問題和提出建議為主,要講真話、道實情,力求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內容準確、文字精煉,提出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字數控制在2000字以內。
4、及時報送發言材料。以委員個人名義提交發言材料的,要注明發言人姓名、工作單位、主要職務、界別、黨派及聯系電話;以委員聯名、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界別、市政協專門委員會、駐各縣(市)區市政協委員聯系小組名義提交的,應注明聯系人和聯系方式。發言材料請于2013年9月30日前報市政協研究室,電子郵箱:zxzhc80800561@163.com;聯系人:孫祥雷;聯系電話(傳真):80800561。
5、擇優確定大會發言。發言材料將先后經過市政協研究室初審,大會秘書處發言材料評議小組復審,主席會議協商討論等環節,確定10—15篇材料作為口頭發言,其余作為書面交流。
6、大會發言采用PPT同步進行。被確定為大會口頭發言的材料,要自行制作與發言內容一致的PPT課件,要求圖文并茂,具體事項另行通知。
附件:大會發言參考選題
2013年5月8日
附件
大會發言參考選題
1.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加快六大千億元工業產業轉型發展,帶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
3.加速擴張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全市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4.加快推動五大千億元服務業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5.加快建設中心商圈,打造淮海經濟區第一商圈
6.以云龍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加大徐州“三云”品牌宣傳推介力度
7.加快新城區總部經濟區建設,全力打造我市現代服務業新的活力板塊
8.加大主城區大市場規劃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區域性商貿中心建設
9.以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區域性交通中心地位
10.狠抓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優化主城區交通環境
11.堅持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同步提升,加快全市城鎮化進程
12.完善重點中心鎮建設,發揮中心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13.深入推進政產學研金合作,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
14.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15.拓展消費增長空間,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16.探索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投融資體系
17.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18.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19.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步伐
20.加強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1.加快文化集聚區建設步伐,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22.整合開發徐州武術文化資源,打造徐州武術文化品牌
23.深入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和脫貧奔小康工程,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
24.突出解決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25.加大新建居民小區鄰里中心規劃建設,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26.著力破解居民小區建設管理瓶頸,提升“幸福家園”創建水平
27.深入推進“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全面提升城鄉環境質量
28.深入實施“舞動漢風”工程,提升漢文化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29.大力弘揚彭祖養生飲食文化,打造彭祖文化品牌
30.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突出問題
31.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
32.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揮城鎮化在拉動內需中的重要作用
33.大力加強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建立村鎮環境管理的長效機制
34.積極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品牌經濟比重
35.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培育高技能人才
36.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加快創建國家生態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37.加快建設生態園區,著力培育綠色增長新亮點
38.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擴大中低收入保障對象覆蓋面
39.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水平
40.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提升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