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下午,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部分縣(市)區政協的代表滿懷激情,走上市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的發言席,為徐州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一條條深入調研、科學研判得出的建議,凝聚著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各縣(市)區政協的智慧與干事創業的熱情,對我市發揮“三個作用”、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提供了重要參考。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民革徐州市委
民革徐州市委認為,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利于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能夠最大限度整合土地資源、解放農村勞動力,破解我市工業發展用地、用工緊張的局面。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科學規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打造一批美麗宜居鄉村的要求,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我市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載體和現實選擇。民革徐州市委多次赴銅山區、沛縣等地開展調研,發現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還存在干群認識不到位、社區建設規劃滯后、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鄉鎮產業支撐乏力等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民革徐州市委建議,加強宣傳引導,促進思想觀念根本轉變。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新型社區。根據村莊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專門設計符合農民傳統習慣的設施,規劃內容上堅持居民住宅、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同步安排、同步推進,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建設用地指標瓶頸;通過多元融資,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通過產業帶動,支撐新型社區良性發展;通過強化服務,努力實現社區居民市民化。開展文明社區創建工作,改變村組、群眾與新型社區管理不匹配的傳統習慣,形成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秩序。
加快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民盟徐州市委
民盟徐州市委認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落實,基層文化創建工作日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省委對我市在淮海經濟區建設進程中發揮龍頭作用的新要求,作為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數量、規模和標準,與國內外中心城市文化快速發展的勢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為此,民盟徐州市委建議,構建我市圖書館全覆蓋網絡,打造閱讀城市,各級圖書館實行一證通行、通借通還,讓閱讀成為受市民歡迎的一種生活方式;建設文化演藝中心和國際會展中心,并以此為載體發展藝術鑒賞業,助推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設;建設科技館,打造科技中心展示窗口,并以此為載體通過創新創業,形成從文化分享到產業開發、到文化產品衍生的文化發展新模式;建設市級文化綜合體,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延展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建設品味;激發文化設施效能,引導市民文化消費;引入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通過整合資源、整合資金,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全社會共建共享。
推進黃河故道經濟帶加快發展

民建徐州市委
民建徐州市委認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工作,將黃河故道綜合整治開發列入“三重一大”和“十大重點工程”項目。經過三年實施推進,黃河故道沿線綜合整治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仍然存在綜合開發不平衡、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情況,產業布局還有待進一步統籌完善,經濟帶綜合開發還有很大的空間。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加快黃河故道經濟帶發展對于實現全面小康舉足輕重。
為此,民建徐州市委建議,黃河故道綜合開發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帶九區十四園”為總規,以現代農業和旅游服務業為產業支撐,推進農業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服務業的全面綠色發展,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統籌“黃河+彭城”主題旅游資源開發,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強化環境保護,完善沿線鎮村基礎設施配套,打造一條環境優美的經濟帶。通過打造高質量的生態自然環境,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改善黃河故道沿線居民生活環境,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為黃河故道經濟帶發展注入動力,加快黃河故道經濟帶發展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加快工業綠色化轉型 助推“一基地”建設
民進徐州市委
民進徐州市委認為,建設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著力推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綠色化,是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近年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是工業綠色化程度較低,存在著資源環境效率不高、工業系統結構不優、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嚴重阻礙著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此,民進徐州市委建議,強化資源集約利用,建立用水用能審計制度,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構建產業升級轉換機制,努力構建循環型工業鏈網,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形成循環型產業體系;加強自主創新,推進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增強綠色發展新動力;深化改革創新,在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政策、信貸政策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完善綠色工業發展調控體系。
實施企業破產重整 推進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農工黨徐州市委
農工黨徐州市委通過調研,發現我市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存在沒有牽頭部門、宣傳力度不夠、管理人能力不足、法定期限難審結、傳統方式待突破、投資人招募難等問題。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穩步實施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將大大有利于推動我市“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實質性進展,加快轉換動能、構建創新引領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為此,農工黨徐州市委建議,加強府院聯動,全力支持我市企業破產重整工作;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對破產重整工作的宣傳力度;成立市破產管理人協會,在企業破產重整工作的行業管理和業務交流、研討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開展我市擬破產重整企業的前期調研論證工作,嘗試預重整的可行性;推進我市企業破產重整方式的創新研究和實踐;探索設立我市企業破產重整產業發展基金,助推我市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加快融入“一帶一路”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致公黨徐州市委
致公黨徐州市委認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實施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其中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空間尤為廣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徐州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組織國際科技專項活動,培育了以徐工集團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新能源、新醫藥規模化龍頭企業,與德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密切的科技項目合作。不過,我市的科技創新潛力還沒有全面發揮,許多領域處于學習、探索、趕超的階段,與“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相比,還存在企業、機構自主參與性尚待加強,引進來多,走出去少,政產學研高度融合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缺乏國際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致公黨徐州市委建議加強宣傳,轉變觀念,提振國際科技合作的決心和信心;鼓勵龍頭企業優勢出擊、重點突破,扶持中小企業全面開花、集群發展;進一步加強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徐州市國際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設立“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基金。
加快科教產教深度融合 助力“一中心”建設
九三學社徐州市委
九三學社徐州市委認為,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撐作用,圍繞產業發展,高水平規劃建設了淮海科技城、科技創新谷、產業技術研究院、潘安湖科教創新區等功能較為完備的創新載體,科技創新工作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局面。但在如何進一步發揮優勢,推進區域性創新中心建設方面,仍存在科教產教融合發展不夠深入,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在徐增量發展緩慢,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平臺建設、人才發展環境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制約因素。
為此,九三學社徐州市委建議,推進科教融合,積極創建科教融合卓越中心,進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將目前以園區建設和硬件投入為主的模式,轉變為多種創新創業形態并存及支持創新過程投入為主的模式。深化產教融合,爭創全國產教融合型城市,積極推動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我市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加強校企合作,采取訂單式、新型學徒制等方式,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管理機制,構建明確的責任體系,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為創新主體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營造創新生態環境,努力形成創新合力。
深入構建創業創新服務體系
徐州市工商聯
徐州市工商聯認為,我市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在經過了持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點。構建成熟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市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制高點,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市創業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的基本要素已經具備,創業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存在創業創新觀念滯后,創業創新意識淡薄,創業促就業倍增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各創業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各要素之間的集聚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較低,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業創新要素集聚機制不健全,創業創新服務載體內生動力不足,創業創新與本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空間較小等問題。
為此,徐州市工商聯建議,深入實施創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業創新體系建設,堅持上下聯動,使政策對“雙創”工作更加“給力”,更接地氣。全面釋放“能創”的潛能,加強對創業創新服務的創新,推動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產業園區、金融機構等協同運行,形成“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業創新孵化鏈條。充分利用平臺基礎,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打造開放式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全力構建“眾創”的空間。加強對新生代企業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點燃全民“想創”激情,推動徐州真正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地。
推進垃圾科學化處置 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
徐州市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
徐州市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深入調研,并赴天津、杭州等地學習考察,我會認為推進垃圾科學化處置與發展循環經濟緊密相連,垃圾和各類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構成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垃圾科學化處置,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對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市垃圾處置產能缺口明顯,資源化利用水平低,相關產業鏈不健全,循環產業布局散而小,靜脈經濟產業發展滯后,垃圾處置規范和立法滯后,循環經濟發展缺乏有效保障。
為此,徐州市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建議,加快推進建立我市垃圾科學化處置和標準化體系,為再利用創造條件,加快垃圾分類立法研究,盡快頒布《徐州市垃圾強制分類處置實施條例》。
將發展循環經濟產業作為我市戰略產業予以支持,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逐步形成各產業之間的鏈接關系,使循環經濟成為推動徐州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占領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新高地,構筑產業新優勢,爭取在一些重點領域突破技術瓶頸,形成競爭優勢,強力助推循環經濟產業發展,開辟循環經濟設備產品和技術專利市場,全面打造“中國循環經濟裝備制造基地”。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搭建垃圾資源化新平臺,逐步將全市相關產業項目引入園區,避免重復建設,加快實現產業集聚,盡快形成產業競爭力。
發展壯大樓宇經濟 推動“一高地”建設
政協云龍區委員會
政協云龍區委員會認為,樓宇經濟是“隱藏”在樓宇中的城市新興經濟,樓宇經濟的集聚程度和發展水平,日益成為中心城區產業轉型升級、高端發展的方向所在。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樓宇經濟做精服務、做強特色、做優產業、做大規模,加快構筑都市經濟發展平臺,使樓宇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發展的同時,我市樓宇經濟仍然存在著硬件設施不夠健全,產權分散、產業不夠集聚,信息共享不夠迅速等問題。
為此,政協云龍區委員會建議,科學定位統籌規劃,實現樓宇經濟特色化、集約化發展,提升商務樓宇集約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程度,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主題樓宇。完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樓宇經濟信息化、動態化管理,引導產業聚集,真正實現信息及時互通,資源有效整合,最終達到政府、樓宇管理單位、入駐企業多贏的局面。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樓宇經濟個性化、精細化服務,推廣建設“樓宇社區服務中心”,將經濟服務、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和黨群建設送進樓宇,整體實現“從企業找服務”到“政府送服務”的工作方式轉變,通過零距離對接,心貼心服務,全力進行安商、親商、富商。強化政策扶持激勵,實現樓宇經濟高端化、效益化提升。
發揮“三個作用” 匯聚“強富美高”新徐州建設強大合力
市政協委員 劉宗堯
劉宗堯認為,發揮“三個作用”、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工作的總定位總要求和總目標,呼喚著我們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加快振興轉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的思想觀念、發展理念是否適應,工作力度、發展舉措是否到位,機制條件、發展環境是否匹配,能否更大規模地把各方面智慧力量匯聚到發揮“三個作用”、加快振興轉型創造性實踐中來,是值得我們關注和解決的緊迫問題。
為此,劉宗堯建議,圍繞發揮“三個作用”,持續深入推進思想大解放,堅持以新的定位解放思想,堅持以戰略視野解放思想,堅持以對標比差解放思想,堅持以問題導向解放思想,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解放思想,努力在解放思想中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振奮精神、擔當作為。圍繞發揮“三個作用”,揚長補短實現發展新突破,關鍵在于優勢增強、短板拉長,通過重點突破實現整體推進,集中解決產業、城市、富民問題,在振興轉型中做大做強現代產業,在“龍頭”作用上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在脫貧攻堅和富民惠民上增強獲得感。圍繞發揮“三個作用”,優化環境增強核心競爭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平臺載體建設,促進干部擔當作為,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加強營商環境評估,使徐州成為具有較高美譽度吸引力的投資熱土和創業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