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協要聞
    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2018-01-08 15:24作者: 鄔政 李曉航來源:本站


     
      大會發言是政協全會期間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政協委員履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形式,是廣大委員交流意見建議的重要平臺,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共收到大會發言30篇,這些發言調查深入、數據翔實,緊密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提出了針對性較強、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1月7日,在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市各民主黨派,部分縣(市)區政協的11位代表進行了現場發言,就中心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創新等話題發表真知灼見。
     
      弘揚兩漢文化 做強中心城市文化品牌
      民革徐州市委
     
      去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徐州城市總體規劃,明確徐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為我市做強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作為漢高祖故里和漢文化發祥地,如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打造淮海經濟區文化中心,是當前我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市兩漢文化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在全國范圍內無與倫比,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并稱為“漢代三絕”,漢玉、漢封泥等漢文化遺存的等級和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但在兩漢文化資源的保護、弘揚以及產業化利用方面,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尚有差距。做強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議:一是整合資源,科學編制產業規劃;二是理順體制,制定完善相關法規;三是突出特色,加大品牌營銷力度,講好用好漢文化故事,持續擴大我市兩漢文化影響力,讓徐州漢文化的名氣大起來。
     
      突破難題彰顯特色 推動我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民盟徐州市委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江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和創新實踐。我們認為,徐州在推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并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空間形態加強引領管控,避免大拆大建。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做好空間、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特色產業規劃,明確建設標準和時間要求,分期分批推進,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同步改善。二是生態修復凸顯鄉村特色,避免仿城市化。大力度開展全域生態修復,把鄉村建筑、綠色田園、湖泊河道以及現代園區串點成線,連片帶面,打造山、水、林、田、園、村、路的生態共同體,發展有地域特色和徐州特點的美麗鄉村。三是產業鏈布局推動協同發展,避免同質競爭。圍繞區位優勢和特色,挖掘梳理村莊發展資源,提高建設項目的產業集聚、配套和融合發展能力。四是社會文明融合鄉土文化,避免形式單一。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宣傳文化部門的領軍作用,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動文化團體下鄉。五是資源要素統籌優化配置,避免急功近利。
     
      挖掘資源創新模式 進一步緩解市區機動車停車難
      民建徐州市委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擁有量和出行量急劇增長,停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停車難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解決市區機動車停車難問題的建議:一是盡快制定我市停車場建設及停車管理方面的法規,明確停車管理原則,規范停車服務管理制度;規范停車場建設規劃,完善停車場建設標準;制定規范停車集約化智慧化發展方面的政策。二是積極探索創新停車設施規范建設新模式,在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及附近,建設停車樓、地下停車場、機械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三是充分利用信息系統大數據開發智慧化停車管理平臺,盡快統一開發停車管理平臺和手機APP等軟件,對我市停車場進行系統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科學化運營和多元化增值服務。四是科學調整停車泊位收費標準,不斷提高停車位利用率,按不同位路、功能等以“位”論價,以“功能”定價,盡可能解決“有車有位”的問題,引導車輛向外圍疏導,緩解中心區停車難問題。
     
      加快推進中小學規劃建設 積極應對我市新一輪生源高峰
      民進徐州市委
     
      隨著新一輪生源高峰的到來,適學兒童數量急增,義務教育資源總體供給不足的矛盾將在短期內凸顯,亟須以更積極的態度和更有力的舉措,加快推進中小學校規劃建設步伐。
      加快推進中小學校規劃建設的建議:一是調整布局規劃,加快建設步伐。各地需統籌考慮現有教育資源狀況、中小學校服務半徑等因素,調整完善現有布局建設規劃,加大投入、加快節奏,推進新(改擴)建學校建設。依法落實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套規劃學校,盤活閑置廢棄教育用地,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推進消除大班額問題專項規劃實施。二是加大財政投入,拓寬投融資渠道。落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保證義務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比例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增加教育大額長期信貸資金和政策性貸款規模,鼓勵商業銀行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三是加強督促考核,保障落實成效。從“第一民生”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加快中小學校建設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強化督促考核為抓手,將新(改擴)建中小學校的任務落實到各個縣(市)區,統籌各相關部門力量,破解建設過程中的瓶頸制約。
     
      健全完善慢性病管理體系 鞏固我市淮海經濟區醫療中心地位
      農工黨徐州市委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我市總人口1028.7萬人,慢性病患者約205萬人,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5%,患者的致殘率近70%,相關費用占到整個疾病負擔的約70%,已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提升我市慢性病管理能力,推進醫療中心建設的建議:一是盡快修訂我市慢性病防治規劃,市衛計委牽頭,成立由三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控、醫保等單位參加的慢性病管理執行協調機構,統籌探索適合我市城區、城鎮和農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二是上線全市統一的慢性病患者信息管理平臺。三是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扶持力度。幫助基層醫院與三級醫院建立互動交流和實時醫療技術指導機制,提高百姓對基層醫院的信任度,實現良好雙向轉診。四是建立有利于慢性病管理的付費機制。五是多渠道培養慢性病管理隊伍。一方面,政府加大引進培養專家力度,為建立慢性病管理高地儲備人才,另一方面整合慢性病管理醫務隊伍,多渠道培養醫生和責任護士。
     
      推動新工科建設 助力徐州創新發展
      九三學社徐州市委
     
      作為建設中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城市綜合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現在:我市2016年高級技能人才為24.4萬人,每萬名勞動力中高級技能人才僅為506人。與我市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相比,人才儲備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支柱性產業的領軍人才嚴重短缺;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的不同步、不協調,產教融合亟待加強。
      通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及新工科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將為徐州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匯聚新動能,提供新支撐。為此建議:一是發揮新工科建設優勢,集聚高水平人才。二是營造新工科育人氛圍,培養創新型人才。三是建立新工科培訓體系,培養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四是優化新工科服務體系,引進多層次創新人才。
     
      加強營商環境建設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徐州市工商業聯合會
     
      調查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家雖然對當前營商環境的改善表示贊賞,但是在探索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方面,認為制約因素仍然較多,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
      現就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著力深化思想認識,提高貫徹落實的內在自覺。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當好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表率和踐行“親”“清”政商關系的模范;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把握發展機遇,增強發展信心;深化政商關系規律的認識;繼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守住“清”的底線。二是繼續強化服務意識,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為民營企業服務的辦事流程,制定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運行流程清單,使民營企業辦事有據可依。三是繼續秉持親商理念,完善與企業家經常性聯系制度。通過黨政主要領導與企業家座談交流等方式,加強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溝通聯系,推動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發揮交通區位優勢 高水平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致公黨徐州市委
     
      徐州是國務院批復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42個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已初步形成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多種方式構成的立體化交通格局,在淮海經濟區擁有絕佳的交通區位優勢。
      對發揮交通區位優勢的對策與建議:一是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完善交通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具有徐州交通區位優勢特色的“一城一交”交通行政管理體制。推進高速路、快速路及主干貫通路網建設,盡快形成“兩環十一射二聯”的快速路網。積極開辟國際、國內航線,爭取開通更多高鐵始發車次。推進我市到周邊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設以及連霍徐州段等高速公路拓寬改造,形成以徐州為中心,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快聯快通的路網格局。推進京杭運河徐州億噸內河大港與連云港港、徐連運河等河海聯運、運力內遷新通道建設,逐步改造河道礙航橋梁。二是推動交通物流經濟發展。三是做大做強產業經濟。加快總部經濟建設步伐;著力打造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結合;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會展經濟;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四是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合力。申請以徐州為核心的淮海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促進淮海經濟區和淮海城市群經濟大融合;豐富區域產業轉移對接活動。
     
      建立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精準扶貧機制
      徐州市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實踐中各地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路徑和機制,其中產業扶貧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形式把低收入農戶增收捆綁在產業發展上,以其長效、尊嚴和共贏等優勢而得到廣泛采用。
      推進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一是打通產業扶貧項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在制度設計方面,消除基層干部對產業扶貧的畏懼心理,建立產業扶貧的容錯機制;在財政支持方面,提高扶貧產業的財政補助標準,確保項目落實;在審批政策方面,給予扶貧產業在用地規劃、行政審批等方面以更大的支持力度,開通“綠色通道”。二是突破產業扶貧資金投入瓶頸。建議降低財力配套的比例,或者追加專項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產業扶貧基金等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撬動金融資本參與扶貧產業發展;推行“統貸統還”模式,將分散的信貸資金集中起來統一使用。三是建立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加強扶貧產業項目形成的村集體資產收益管理;強化項目實施主體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難以保證收益的,實施主體應利用自有資金購買貧困戶和村集體的收益權或股份。四是強化產業扶貧的責任擔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在扶貧領域實施嚴格的考核評估;強化產業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堅決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帶領貧困人口奔小康。
     
      加大產業富民增收力度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政協睢寧縣委員會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農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成效顯著。但當前產業富民增收工作仍存在增收途徑有待拓寬、農民創業能力亟待提升、部門合力仍需加強等問題。
      為此建議:一是精準制定“一地一策”,強化政策支撐。相關部門要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等情況,精準制定支撐政策,明確發展定位和幫扶重點,實行差別化扶持,支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二是加強產業扶持,提高創富能力。加大現有產業扶持力度,特別是對勞動力密集型主導產業在技能培訓、技改擴能、稅費減免、產業基金使用等方面給予傾斜,保證現有產業從業人員有穩定、可靠、能提高的收入來源。同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縣鎮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項目支持力度。設立市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扶持基金,吸納更多農民轉移到“融合鏈”上就業創業。三是加大基層人員培育力度,打造人才優勢。四是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突出目標定位。對現有縣鎮村三級考核體系進行完善,按照“鄉村振興”二十字要求,調整指標體系,突出考核重點,提高分值權重,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減并優化部門、條線上的考核、評比、檢查,切實突出實效。
     
      聚焦產業聚力創新 全力打造一流國家級高新區
      政協銅山區委員會
     
      在新形勢下,徐州高新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當前,高新區發展面臨主導產業鏈條不夠健全、區域創新中心地位尚未凸顯、產城融合還存在功能短板、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不高等主要問題。
      打造國家一流高新區的對策和建議:一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現代產業的集聚集群。做大、做強安全科技產業,創出全國知名特色產業;吸引、招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產業的布局和落子;強鏈、補鏈、延鏈傳統產業,在市級層面推動重大項目、重點企業落戶,實現資源集約配置、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二是提升創新驅動核心競爭力,闖出創新發展新路徑。全力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將全市更多創新研發機構、平臺及孵化器創新創業空間納入高新區創新系統建設發展范疇,實現創新資源的共享共濟;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新區戰略產業培育、創新載體建設、高端人才引進等。三是強化功能設施配套,加快現代化新城建設步伐。對高新區200平方公里全域高起點謀劃,合理布局各類功能設施。在土地指標等優惠政策方面向高新區傾斜,加大高新區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土地資源要素綜合評價體系。四是深化改革開放進程,種好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從市級層面支持高新區建設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籌建保稅倉庫,建設保稅物流園;加快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創新和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實踐應用;構建市場化運營體系,實行管理機構與開發運營企業分離;加快省、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持續構建專業化政務服務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清水县| 宜兰市| 盐亭县| 东山县| 玛沁县| 封丘县| 沙田区| 应城市| 论坛| 龙南县| 邵阳市| 榕江县| 军事| 宿松县| 高州市| 平江县| 桂林市| 封丘县| 汉寿县| 旌德县| 沂水县| 平江县| 通州市| 武川县| 邳州市| 巍山| 德江县| 会同县| 开化县| 勃利县| 贵德县| 兴城市| 营山县| 盐城市| 五华县| 错那县| 宁晋县| 喀喇沁旗| 会东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