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在更高起點、更大平臺上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著力在改革開放、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統籌發展上下功夫,在工業經濟、新農村建設、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徐州都市圈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確保為“十一五”發展起好步、開好局。
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2)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增長30%,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業4.6萬人。(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9)萬元GDP能耗下降4.5%以上。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扎實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加快形成工業發展新優勢
加快工業發展,是我市今后一個時期堅定不移的經濟工作主線。一是強化有效投入,加快項目建設。二是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加快實施《徐州市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建設規劃》,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為龍頭,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使產業帶率先崛起,盡快成為全省新興的制造業密集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蘇北振興的先導拉動區。三是推動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實施百項高新技術創新項目,以及創新能力增強、企業信息化推進和自主品牌培育“三大計劃”。
(二)大力繁榮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走新型“三農”發展道路。一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依靠工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從整體上提升農村經濟實力。二是加快新型村鎮規劃建設。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四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五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全面落實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確保不讓每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完善農村公益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鎮級衛生院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5%以上。
(三)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培育服務業新亮點
充分發揮區位、交通、旅游資源等優勢,突出發展生產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保持服務業快速增長。一是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二是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三是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四是積極培育生產、科技、信息、社區等服務業。
(四)大力建設中心城市,加快拓展城鄉發展新空間
堅持老城改造與新城建設并重。繼續以“四城同創”為抓手,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重點實施“一區一湖一環、兩河三園四水、五線六路七片”為代表的48項工程,年內完成投資62億元。在新城區建設方面,初步構建通暢便捷的道路網絡、特色鮮明的綠化體系、適宜投資的開發環境,使新城區“看得見、找得著”,形成整體開發的蓬勃態勢。
提升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以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重大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五大規劃”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規劃體系。
加快縣城與重點鎮建設,逐步完善縣城鎮和重點中心鎮基礎設施。
(五)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加快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加大利用外資工作力度。強化對歐美、港臺和日韓等重點地區的招商,瞄準世界500強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資金富集區,提高招商的成功率。
強力推進開發區建設。把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增長極,舉全市之力加以支持。
繼續拓展外貿外經領域。在開拓中東、南美和澳洲等新興市場的同時,促進我市更多產品走進中國——東盟、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
突出富民惠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渠道拓展就業空間,健全目標責任制,落實和完善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
推進統籌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廣泛開展基層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切實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打造“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立健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