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政協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協要聞
    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摘編
    2008-01-11 19:07作者: 作者:來源:本站

      過去五年,成就令人自豪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00億元(預計,下同),比上年增長15.2%,總量是2002年的2.27倍,五年來年均遞增14.2%。財政總收入完成220.7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年均遞增29.6%;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38億元,比上年增長41.3%,年均遞增2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0億元,比上年增長28%,五年累計完成3143億元,年均遞增23.1%。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17.9:46.9:35.2調整為11.3:52.3:36.4。

      【工業經濟實現新的跨越】五年累計完成工業投入1555億元,174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其中去年完成工業投入505億元,組織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38項。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30億元、比上年增長20%,占GDP比重比200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959家,比2002年增加1216家。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加快,縣域經濟不斷提速,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連續三年超過市區。在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 %。

      【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2007年,全市農業增加值完成192億元,比上年增長6.5%;糧食總產達75.3億斤,保持連續四年增產,高效農業規模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年銷售收入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發展到246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1896個,帶動農戶73萬戶。五年來,完成重點水利工程投資40.5億元、農業綜合開發投資11.57億元;落實示范扶貧項目830個,受益農戶達45萬戶;農村五件實事全面完成,新五件實事扎實推進;首批確定的150個新農村示范村有70%基本達到市級標準。

      【服務業發展態勢強勁】五年累計完成服務業投入1167億元,成功引進了金鷹國際、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市中心商圈日益繁榮,各專業市場和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2007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619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3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17%。旅游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總收入五年來年均遞增27.8%,兩漢文化、軍事文化、云龍山水等知名品牌叫響全國。金融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通訊、會展、社區服務等業態同步發展。

      體制機制活力明顯增強

      國企改革基本完成,21家大型骨干企業成功實現戰略重組。農村各項改革扎實推進,全市農民負擔比農業稅改革前減輕6億多元。市、縣兩級政府機構精簡率分別達21.6%和16.1%,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行政審批事項核減幅度達72.4%。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大招商、大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全市上下集中力量抓招商的氛圍日益濃厚,專業招商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產業鏈招商、錯位招商、小分隊招商、駐點招商深入開展,招商引資成功率進一步提高,2007年實際到賬注冊外資4.6億美元、增幅達88.3%,五年累計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6.1億美元、協議利用外資42.9億美元。

      開發區加快發展。將“松綁放權”和鼓勵“自我提拔”相結合,全力支持開發區建設,開發區承載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徐州經濟開發區和其他7家省級開發區實際到賬注冊外資、自營出口、財政收入年均分別遞增28.6%、85%和44.4%;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01億元,年均遞增77.3%,形成了產業集聚、錯位發展的格局,南北掛鉤共建園區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組織完成了徐州都市圈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地區城市設計編制工作,實現了主城區規劃全覆蓋,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國務院審批。六縣(市)和賈汪區總體規劃、鎮村布局規劃、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整治規劃、300個三類村莊建設規劃及1300個一般村莊的平面布局規劃相繼完成。

      老城區綜合改造力度不斷加大,五年累計投入267億元,實施了城市中心區綜合改造、云龍湖風景區顯山露水等178項城建重點工程。新城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18條主要道路建成通車,道路綠化基本完成,行政辦公中心全面竣工,綜合場館等公共配套設施項目陸續開工,呈現出整體開發的良好態勢。全市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五年完成投入121億元,通車里程位居全省前列;7000公里農村公路建成使用,縣鎮村公路基本通達成網;京杭運河徐州段、徐洪河通航條件明顯改善,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國內河港口前列;觀音機場已開通國內航線20條和香港臨時包機。

      城市管理不斷加強。“四城同創”取得重大成果,先后榮獲江蘇省文明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省考核驗收,城市環境面貌顯著改善。

      社會發展日趨和諧

      擴大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保障范圍向城鎮居民、靈活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民擴展,城鄉低保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限額由3.2萬元提高到5萬元,城鎮居民醫療參保率達8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3.6%。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慈善事業快速發展,共募集期款2.25億元、現款5260萬元,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救助項目。堅持每年為人民群眾辦好一批實事項目,五年累計完成實事項目58件246個子項。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800元、5435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84.2%和56.3%。  

      科教優先戰略深入落實。五年來組織實施火炬計劃項目187項、星火計劃項目389項,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60億元、是2002年的7.1倍。

      大力弘揚新時期徐州精神,相繼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全市建成11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以及4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自然保護區覆蓋率由2002年的3.09%提高到8.74%。

      政府效率效能進一步提升

      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建設,群眾及投資客商對機關作風的滿意率大幅提高。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建立了市政府常務會議報道和新聞發言人制度,開通了市長信箱、“政風熱線”和政務信息網,成立了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市級56家具有行政處罰資格的部門和單位編制了職權目錄及權力運行流程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得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行政執法責任制深入落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629件、政協委員提案2653件,滿意率均在95%以上。

      今后五年,藍圖已經繪就

      今后五年,是推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徐州”的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奮進,全力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經過全市上下五年的共同奮斗,到2012年,在切實達到省定四大類18項全面小康指標要求的基礎上,以更高的標準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把我市基本建成區域性先進制造業高地、高效規模特色農業示范基地、現代服務業之都和高品質的生態城市。

      更加重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富有顯著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更加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生態、節約、環保的科學發展格局;更加重視改善民生民計,使全市人民人人享有基本保障;更加重視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開創和諧社會建設新局面。

      2008年,目標催人奮進

      預期目標讓人振奮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2)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4)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和外貿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0%和20%。(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8)萬元GDP能耗下降5%,化學需氧量削減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10.7%,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0分以上。(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七項任務促進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

      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  

      一是組織實施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發揮我市重化工業優勢,強化工作思路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路徑創新,集中力量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化提升產業層次。二是強化重大項目建設。今年全市計劃安排重大項目140項,其中年度實施項目100項,前期推進項目40項。三是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加快發展。同時,抓好中小企業的扶持工作,特別是鼓勵本土原創企業的發展壯大。四是積極做好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工作。深入實施各類人才培養和引進工程,大力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為基礎,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首要任務,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加快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確保年內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0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0萬畝以上、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二是進一步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三是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從推進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等方面一體化入手,促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擴散。   

      大力提升第三產業規模和層次,構筑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  

      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優化提升傳統服務業,力爭服務業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速,加快現代服務業之都建設步伐。加大中心商圈建設力度,突出抓好金鷹國際二期工程、中央國際商務廣場等中心商圈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六縣(市)商業中心建設,逐步形成“一主、四副、六中心”的發展格局。全力做好京滬高速鐵路徐州段前期工作,積極爭取開通更多的始發列車和徐連城際列車。爭取香港臨時包機續航,爭取一類口岸開放補入國家“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堅持公交優先發展,進一步改善城市交通和百姓出行條件。發展大物流、繁榮大市場、振興大旅游,全面發展金融、信息、科技、會展和社區服務業,形成多業并進的發展態勢。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堅持外資、民資、國資三資并舉,三次產業齊頭并進,大中小項目整體聯動,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著力提升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把主攻目標放在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產出效益好、就業容量大的項目上,強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土地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就業擴大。不斷加強開發區載體建設。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推動徐州經濟開發區和其他7家省級開發區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合理提高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密度,推行多層廠房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繼續打造優良投資環境。從解決客商最關切、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制定出臺緩解資金和土地等要素制約的政策措施,有效控制商務成本過快增長。

      大力推進徐連一體化,提高中心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

      積極促進老城區提檔升級,加快新城區建設,統籌發展縣城鎮,著力打造現代化特大城市和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完善城鄉發展規劃。全面實施城市總體規劃,深化細化城市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項專業規劃,繼續加快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嚴格落實城市違法建筑“誰主張、誰負責”的責任機制,強化規劃公示和公眾參與制度,形成自覺遵守城市規劃、嚴格執行城市規劃、主動監督城市規劃的制度約束。實施一批精品工程。以“一區一圈、兩湖兩山、三房四河、五路六園 ”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新城建設、山水亮麗、環境提升、文化發展、道路暢通和商貿繁榮”六大類工程。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著力抓好城市品牌、產業和土地經營,推進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隨意性向規范化轉變、計劃調控向市場化轉變。

      大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促進發展的新動力

      把改革開放作為挖潛創新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轉變和優化。抓好國企改革掃尾工作。進一步完善改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開展外派董事試點工作,著力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有序推進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適時全面推開鄉鎮綜合機構改革。穩步實施財政金融等項改革,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推進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信社改革,吸引國內外銀行及保險機構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著力壯大民營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精深加工產品出口。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率先“走出去”,進一步拓展建筑、煤礦、機械、網架、公路工程等領域的合資合作,開辟國際經濟合作新格局。

      大力開展“三業六有”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以“三業六有”工程建設為主線,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強化措施,著力增強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生態環境建設,下大力氣做好環境保護敏感區、生態保護核心區的環境治理工作,強化小沿河水源地保護,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確保飲用水安全。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緊緊圍繞新一輪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設目標,全面建立布局合理、內外結合、資源共享、管理規范的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安全發展,強化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健全法律援助體系,全面完成“陽光信訪”工程建設,進一步暢通人民群眾合理訴求渠道,增強基層控制、化解信訪矛盾的能力,加大平安創建工作力度,確保進入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市”行列,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建設廉潔高效政府

      不斷深化政務公開,全面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突出“服務事項、服務承諾、收費依據、辦事時限、責任追究”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擴大各類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的公開范圍,盡快實現全市各類行政職權的全過程動態公開和全流程接受監督。繼續推進政務優化,強力推動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強化政務監督考核,切實增強政府執行力。堅持履職與問責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行政專門監督機關作用和各地各部門的內部監督職能,建立健全失職必罰、瀆職必究的責任關聯與利益導向機制,嚴肅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以更大的力度克服“中梗阻”、打破“潛規則”,努力消除無所作為的“第三種狀態”嚴肅抓好政務廉潔,牢固樹立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全力打造勤政為民、廉潔從政、務實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家居| 金昌市| 衡南县| 军事| 栾川县| 沾益县| 吴堡县| 泾阳县| 宁都县| 得荣县| 江油市| 湖州市| 自贡市| 广灵县| 新闻| 乌苏市| 岑巩县| 石景山区| 定南县| 江源县| 万荣县| 绥化市| 磐石市| 搜索| 甘泉县| 敦化市| 句容市| 连南| 卫辉市| 永仁县| 肥西县| 迭部县| 舞阳县| 府谷县| 屏东县| 微博| 博野县| 德州市| 施甸县|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