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事關我市長遠發展,對于構建全市一體化開放通道、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具有關鍵性作用。市政協調研組就高質量打造我市開放型經濟平臺開展調研。
認真研究,明確調研方向
“規劃好、建設好、利用好開放平臺十分重要,有利于拓展我市經濟對外開放廣度深度高度,構建我市東西雙向開放平臺體系,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笔姓f副主席孟鐵林開宗明義闡明了此次調研的意義。
“在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和國際國內經濟大循環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我市雙向開放平臺的效能和作用,提升城市開放度,這是我們本次調研的主攻方向。”參與調研的專家和委員有同樣的看法。
沿著調研的主要方向,調研組先后5次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相關職能部門、平臺單位和有關企業的情況介紹,實地查看了我市億噸大港、綜保區的發展、運營情況。調研組的委員和專家認為,提升我市在全省、淮海經濟區乃至國內國際的對外開放競爭力,必須超前謀劃,抓住開放平臺建設中的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深化改革,提升開放平臺的能級。
深入調研,聚焦問題短板
調研組了解到,2016年,我市提出了加強開放平臺建設,出臺了加快開放型經濟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幾年的建設、運營、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推動了全市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市獲批、已建或在建開放平臺13個,目前建成運營7個,基本形成了“1+3+N”模式。市委市政府立足長遠,強勢推進淮海國際陸港建設并實現良好開局。
調研組認為,我市開放型經濟平臺數量較多,涉及的類型也較豐富,但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需要正視并切實解決:一是從平臺運轉效果來看,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沒有成立專班牽頭抓總,統籌各開放平臺互聯互通,協同發展還需進一步強化;二是開放平臺開發面積偏小、投資強度偏低,承載重特大產業項目能力偏弱;三是平臺間關聯度低,各平臺間的有機銜接不夠,沒有形成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導致物流效率低、成本高,與省內沿海、沿江地區相比不具有顯著優勢;四是平臺建設起步晚且業務量偏少;五是面對近年來國內其他省市對中歐班列開行補貼標準、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態勢,我市中歐班列面臨競爭激烈,貨源組織壓力越來越大。
精準獻策,打造高水平雙向開放平臺
發揮徐州綜保區政策優勢,是調研的重要內容。劉希安委員認為,應該大力引進生產型、實體型企業,并促使相關產業全部或部分進入綜保區。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沈正平教授認為,要克服當前經濟開發區單打獨斗和等批管理機構的困局,建立高效務實的機制和機構。對此,調研組提出,要發揮綜保區政策優勢,大力拓展“四新經濟”,適當擴大加工貿易規模,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舉全市之力加快綜保區建設和發展等建議。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各個平臺的積極性,充分釋放各個開放平臺運營最大效益,是調研的主攻方向。專家和委員一致認為,要整合平臺資源,釋放集聚效應,提升開放平臺主體功能,激發各開放平臺發展動力,聚力打造我市高水平雙向開放平臺,促進我市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