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鞏固提升年活動,持續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同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更好地助發展、惠民生、聚共識、促和諧……”4月15日,徐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通過《關于深入推進2021年全市“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持續擦亮“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江蘇品牌作出徐州貢獻。
“桃樹下面可以種二月蘭或紫云英,上面果樹花開,下面草花開,非常漂亮,花期過后還可以作為桃樹的綠肥……”4月26日上午,徐州市農科院秋水灣科研實驗基地揭牌,云龍區政協委員、徐州市農科院副院長孫揚現場對秋水灣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規劃提出相關意見。
潘塘秋水灣現代農業項目是潘塘街道潘塘社區培育的社區集體經濟新增長點,也是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去年年底,云龍區政協農村建設界別在這里設立了“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就“秋水灣現代農業項目的現狀與發展”開展界別專題協商議事,充分發揮政協委員作用,助推鄉村振興建設。
“界別協商可以充分發揮界別特色和專業優勢,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協商議事活動,擴大協商議事的范圍和影響力,推動更多界別群眾參與到協商議事中來。”云龍區基層協商民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任毅說。
在這場界別協商議事會上,孫揚提出,秋水灣園區的功能定位要準確,要突出觀光農業品牌特色,可以擴大采摘類水果種植種類,比如火龍果、黃瓜、番茄等,農科院可以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協商議事室設在我們這里,相當于產業園多了個‘智囊團’。”潘塘社區黨委書記潘文武說:“協商議事會議給我們指出問題、提供技術支持,產業園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晰了。”
在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的同時,徐州推進跨區域協商議事平臺建設,使協商議事在社會治理層面發揮更大作用。
“我認為由議題的提出方作為召集人更好”“我覺得應該由兩地政協負責人輪值擔任協商議事會議召集人”“一年兩次有點少,應該開4次”……3月4日下午,一場由徐州市泉山區政協和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政協聯合召開的“共建協商平臺共謀區域發展”協商議事會議在泉山區舉行,雙方就共同搭建“有事好商量·區域共發展”協商議事平臺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友好協商。
泉山區和蕭縣兩地政府簽訂了深化合作協議后,泉山區政協主動作為,與蕭縣政協達成共識,決定共同建設“有事好商量·區域共發展”協商議事室,開展聯合履職、聯合協商議事。協商議事會議按照“誰提議誰召集”的原則,由議題提出人作為會議召集人,及時組織兩地政協委員、黨委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利益相關方代表等,采取會議協商、書面協商、網絡協商等多種方式,進行面對面溝通、線上線下互動協商交流。對協商達成的共識,能即行轉化的,由兩地黨政職能部門當場解答、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可以由兩地政協委員通過提案、社情民意等,通過更高層面的聯動協商加以解決。4月25日,泉山區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政協泉山區委員會政協蕭縣委員會關于共建協商議事平臺的合作意見》。
多層次、多領域的省際協商議事,打破了行政區域壁壘,著力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難題,為實現區域發展要素的順暢流動和資源的優勢互補、打造區域發展樣板作出政協應有的貢獻。
截至目前,徐州163個鄉鎮(街道)、2709個村(社區)、16個省級以上園區實現了協商議事全覆蓋,共開展協商議事1.5萬余次,達成共識2萬余項,推動解決問題2萬余個。全市信訪集訪量連續兩年同比下降30%以上,真正把協商議事會議打造成黨委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委員履職的“新平臺”,把政協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