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召集大家來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共同協商解決我村信訪量多的難題。”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梁堂村協商議事會上,支部書記徐新義滿面惆悵地說。長期以來,梁堂村上訪戶多,重復信訪件每日不斷,大大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負擔和精力。于是,該村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積極探索通過基層民主協商參與社會治理,探索破解基層協商工作困境、充分發揮協商議事作用的新途徑。
梁堂村通過召開高效化解信訪矛盾減少信訪量的協商議事會,鎮信訪辦負責人、村組干部、信訪戶代表等齊坐一堂,就兩個問題展開討論協商,一是如何提高矛盾化解效率,二是如何化解往年信訪遺留問題。經過近三個小時的協商討論,大家一致同意高效化解信訪矛盾減少信訪量的議題,并達成共識,通過建立村級“信訪紅色代辦員”來提高該村信訪效率減少信訪量,讓群眾少跑腿,讓矛盾糾紛在苗頭化解。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張集鎮梁堂村積極探索、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以基層“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為著力點,大力解決該村上訪量多的難題。目前,梁堂村不斷完善村級信訪紅色代辦制度,研究制定村級實施方案、細化相關工作流程、規范代辦形式、嚴格審核報審結果,同時將能力強、社會面認可度高、公道正派、熱心助人的人員吸收到紅色代辦員隊伍,通過結對子、交朋友等方式鈍化矛盾,推進問題解決,讓群眾少跑腿,干部多跑路。自紅色信訪代辦制度出臺以來,梁堂村紅色代辦員已成功化解5起信訪案件,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梁堂村并非個例,作為徐州市銅山區基層協商民主建設試點鎮,張集鎮黨委按照區委統一部署,全力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目前,全鎮20個行政村的協商議事工作平臺已全部建設完成并規范運行,其中15個村級協商議事室安裝電子屏。近年來,張集鎮積極探索,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關注期盼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走實走深。
為解決一直以來觀光路沿線魚塘分布零散、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銅山區張集鎮召集鎮人大、規劃辦、觀光路沿線企業負責人代表、鄧樓村村干部代表等召開協商議事會,針對整合觀光路沿線魚塘打造休閑觀光農業議題展開討論,議點一:采用什么發展模式;議點二:如何進行利潤分配。參會人員分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經過協商,一致同意整合觀光路沿線魚塘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并達成以下共識:一是結合“四個領辦”項目,由張集鎮鄧樓村黨支部領辦集體產業,與秋波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整合資產要素、土地要素入股合作社,積極動員村民以魚塘土地入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從而盤活閑置低效資源;二是在利潤分配上,合作社對所有經營項目進行總核算,從經營利潤中提取20%作為發展基金,用于滾動發展,剩余經營利潤入股村民分紅70%,村集體分紅30%,以提升全村收入。
目前,鄧樓村集體入股80余萬元,入股的魚塘面積超過200畝。鄧樓村黨支部制定升級改造方案,對原有魚塘采取生態護坡、搭建親水平臺、配備休憩廊亭等升級措施,全面提升休閑垂釣體驗。利潤分配上通過統一管理、統一改造、統一經營,顯著降低經營成本,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此外,鄧樓村休閑垂釣園采用“農忙干活、農閑進園”的用工模式,帶動本村及周邊村民就業160余人次。
張集鎮以協商議事平臺為抓手,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真正解決了長期以來觀光路沿線企業的一件煩心事。目前,觀光路沿線21個零散分布的魚塘串點成線,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鄧樓休閑垂釣區累計接待游客已超2000人次,營業收入30余萬元。
老舊小區改造是不少地方面臨的共同難題。這不僅關系市容面貌,更關乎百姓幸福指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張集鎮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提升群眾滿意度,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推動城鎮更新,讓生活在老舊小區的居民群眾提升幸福感。
老舊小區大都沒有物業管理,公共樓道堆積了許多雜物,基礎設施破損得不到及時維修……張集鎮通過調查走訪,梳理出老舊小區道路破損、監控缺失、路燈不亮、亂停亂放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老舊小區如何改造?居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依托“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張集鎮召開老舊小區改造專題協商議事會,鎮分管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小區居民代表、小區物業代表以及相關村黨組織書記等分別就議題發表觀點和意見,經過協商達成共識。根據協商議事會協商結果制定改造方案,并張貼到相關小區,廣泛聽取群眾建議、接受群眾監督。
協商后,張集鎮緊鑼密鼓推進綜合改造。嚴格按照上級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要求和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嚴把工程材料質量關,杜絕不合格、無認證的材料、苗木等進場使用。成立督查組,對老舊小區改造現場進度、施工安全、工程質量等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立即交辦整改,把每一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都打造成群眾的放心工程、幸福工程。
張集鎮此次推進15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改造面積約25.6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686戶。改造內容既有雨污分流、道路硬化、路燈安裝等基礎類工程,也有停車場、充電樁建設等完善類工程,著力營造整潔有序、安全舒適的宜居生活環境,并逐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在改造過程中,從細節處著手,從群眾需求出發,精細化推進,解決多年來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改”到群眾的心坎里。
家住張集鎮金達花園的張大爺每天早飯后都要下樓轉轉,眼看著住了十多年的小區一天小變化、幾天大變化,張大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小區又臟又亂,經常污水橫流,現在下水道快鋪好了,還要安裝監控、搞綠化、建停車場、設置充電樁,等小區全部改造好,我們算是原地住‘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