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呼救者基站定位信息、開發具備呼救定位功能APP,早日實現120呼叫定位。”“將制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納入立法工作計劃,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法制保障。”“抓好重點行業人員應急救護培訓,讓敢救者會救、會救者敢救。” 5月22日召開的市政協十六屆十一次常委會議上,委員們圍繞院前急救數字化議題展開熱烈討論。作為市政協年度首次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協商通過了《關于提升院前急救數字化水平打造區域緊急醫療救援高地的建議案》。
聚焦民生關切選準題
急在分秒之間,救在生死邊緣。院前急救承擔著群眾日常急救、突發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動保障等職責,事關民生福祉與城市安全,是醫療衛生體系和公共安全應急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急癥疾病譜變化,人們對急救需求不斷增加。加快推動以數字化為支撐的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建設,實現“呼救即搶救,上車即入院”的智慧急救模式,成為未來急救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市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醫療服務輻射蘇魯豫皖四省10余市。市委《區域教育醫療中心建設行動方案》將“救援體系數字化”納入 “兩個中心”建設內容。加快推動以數字化為支撐的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建設,對于培育發展衛生健康領域新質生產力,構建區域緊急醫療救援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市政協將“提升院前急救數字化水平”納入年度重點協商課題。3月至5月,在孟鐵林副主席的帶領下,教衛體委牽頭,聯合農工黨市委成立專題調研組,就提升我市院前急救數字化水平開展專題調研。
深入調查研究“把準脈”
“我市120急救仍處于傳統意義上的調度轉運模式,尚未建立貫通急救中心、救護車輛、醫療機構的院前急救信息平臺。院前院內信息脫節,目標醫院不能有效獲取患者在搶救現場、救護車上的生命監測、救治數據以及救護車位置信息,無法提前做好接診準備,直接影響了危急重癥患者救治效能。”3月4日,首場調研座談會在市政協機關召開,來自市衛健委、相關醫院、醫學會的專家與委員們一道,探討院前急救發展存在的問題。會上,省急診醫學專業質量控制中心主任、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徐醫附院副院長燕憲亮為調研組作急診發展專題輔導,有關各方結合自身職能,介紹緊急醫療救治體系數字化建設情況。當天,醫衛界別還開展了“急診與院前急救大平臺建設”尚學讀書活動。此后,調研組赴徐醫附院、市中心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急救中心實地調研,赴蘇州、杭州、寧波學習考察。“數字化程度偏低,發展緩慢、動力不足,與區域醫療中心地位和群眾急救需求不協調、不匹配,亟待提升。”調研組對我市院前急救數字化發展作出整體評價。
堅持問題導向建真言
針對院前院內數據聯通不夠,急救數字化程度低的問題,調研組建議,抓好頂層設計,制定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分期建設院前院內急救信息一體化系統,逐步增加5G救護車數量,并將相關內容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打造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面對日益增長的急救需求和各種生產生活事故、自然災害等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發生,提升多部門聯動救援能力愈發重要。市政協常委、農工黨市委副主委楊可心建議,樹立“全災種、大應急”意識,建立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多部門聯動機制,推進我市院前急救信息與公安、交通、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的交換共享。“我市在公共場所投放了2900余臺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如何在關鍵時刻 “找得到”“用得上”?市政協委員、市紅十字會二級調研員吳穎建議,構建院前急救與社會急救協同應用場景,建設AED在線平臺,選拔一批素質過硬、熱衷公益的應急救護志愿者作為“第一響應人”,將志愿者信息與AED管理系統、120指揮系統對接,實現應急救護就近調集、聯動響應。
“選題準、調研深、研磨細、質量高。”市政協主席王強在市政協十六屆十一次常委會議總結講話時對課題給予肯定。建議案報送市委、市政府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王先正作出批示:“請市衛健委、數據局,積極采納,認真研究,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案報市政府研究。”據悉,市衛健委近期已會同市數據局就院前急救數字化轉型和整體能力提升制定相關方案。與此同時,我市將先期對市本級和賈汪區40輛救護車進行5G升級改造,市縣兩級相關醫院同步開展智慧急救試點工作。“院前急救事關群眾生命健康,是重要民生工程,下一步我們將通過民主監督、提案辦理、連心匯?–委員履職‘服務為民’等履職形式,持續跟蹤建言,為群眾享受優質、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務積極貢獻政協力量。”市政協常委、教衛體委主任陳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