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風臺是沛縣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標,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文化底蘊。為實現文旅融合,我們以漢文化為主題,全面改造歌風臺,設計了文創產品,編演了文藝節目、創設了游客體驗項目,讓沉默的歷史應成為可以看見、可以觸摸的真實體驗,運行以來,反響很好,我們有信心把這一文脈守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面對來沛調研考察的外地專家和領導,縣政協委員張玉侃侃而談。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回到家鄉沛縣,筑臺會父老,擊筑歌大風。歌風臺飲譽古今。沛縣地處黃泛區,歌風臺作為沛縣的歷史文化坐標屢毀屢建、屢建屢毀。現在的歌風臺,建于1995年,總面積12600平方米,總高26.8米,被譽為“華夏第一臺”.1999年到2016年歌風臺曾經是縣博物館。后因博物館遷建而閑置。
縣政協為盤活現有資源、傳承歷史文脈、打造文化地標,文化文史委經過多方調研先后形成《文商旅融合,產學研同步,投建營一體,全力打造中華民族精神高地,世界級漢文化旅游終極目的地》《挖掘地方歷史資源 提升沛縣文化形象》《關于漢文化景區提質升效的建議》等系列建議案,多次上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簽批意見,布置相關部門抓好貫徹落實。去年初縣政協建議縣委縣政府把歌風臺的改造利用和加固工程作為攻堅克難項目,縣委縣政府經過多輪論證,去年4月確定歌風臺改建方案,7月實施,11月底完成。
走進煥然一新的歌風臺大門,迎面看到兩個漢闕分布左右,匾額上兩個篆書大字“南市”掛在中間?!按箫L歌”三個篆書大字熠熠生輝?!白忠麴^”“漢禮塾”“拓片館”“射箭館”“沛武堂”“陶然居”“漢膳堂”“錦衣齋”等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在一樓中央精致的小舞臺,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到沛筑演奏的茉莉花、舞蹈相合歌等優秀的文藝節目。如今,改建一新的歌風臺已經成了沛縣沉浸式漢文化體驗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