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時,月掛柳梢頭,梨子的清香伴隨著晨風沁人心脾,銅山區政協委員張強深深吸口氣,快速起床、洗臉,準備梨子裝箱運輸,開始他忙碌的一天。這段時間要梨的客戶多,每天凌晨就要裝車,每天都要走5車左右梨子。
早7點,張強來到自動化分選車間,機器快速準確的對秋月梨稱重分選,工人將分級好的果子分別裝箱。“選果機不但秤量準確,而且保證不掉果、不漏果、不傷果,易操作,這比十年前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張強邊干邊說。
從軍8年,榮立過三等功,2012年底脫下軍裝,回到家鄉創業。經過整整10年的拼搏努力,今年40歲的張強是遠近聞名的種梨大戶,銅山區政協委員、徐州宮品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張強的心思就是帶領家鄉民眾富起來。
2012年夏天,在外地工作他了解到家鄉的黃冠梨豐產,但銷售慘淡。經過慎重思考,他毅然辭掉工作,回到家鄉,投入到梨的銷售事業中。原來農戶銷售方式簡單,就是趕集售賣和批發商上門收購兩種。2013年開始他帶領農戶主動出擊,跑杭州、南京等水果批發市場;跑水果連鎖店、超市。經過努力,銷售渠道拓寬了,梨賣出去了,農戶的收入得到提高。近年隨著電子商務平臺和直播間的興起,他又通過微店、京東、淘寶、直播帶貨多渠道進行銷售,大大提高了銷售量。通過線上線下齊發力,帶動了全鎮梨果產業的發展,他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彭城梨哥”,家鄉人民腰包鼓起來了,張強笑了,“這時俺政協委員該做的!”這已成為他的口頭禪。
銷售問題解決了,他又發現種了十幾年的黃冠梨,收購價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品種單一,早熟梨和晚熟梨市場空缺,而中熟黃冠梨產量大集中上市容易造成市場飽和。引進新品種迫在眉睫。于是他先后從南京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和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圓黃,新梨七號,早紅酥等三十余個品種,通過近五年的栽培實驗篩選出適合徐州地區種植的蘇翠一號和秋月梨兩個優秀品種。試驗成功的新品種如何大面積推廣?“老百姓得看到實效才愿跟著種。”張強說,“我先帶頭種,我是政協委員!”張強又拿出他的牛脾氣,執著的往前攻,張強帶領合作社種植秋月梨獲得了豐收,群眾也很快跟上來了,目前周邊秋月梨種植已占到80%。僅去年一年,當地秋月梨的畝產值超過了20000元,種植新品種的果農嘗到了甜頭,對張強豎起了大拇指。
為了產出更好品質的梨,適應社會發展,市場需求,讓果農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張強規定每畝秋施有機肥的量不能低于1000公斤,減少化肥,復合肥的使用,同時使用誘蟲燈,粘蟲板,迷向絲等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保證果品的綠色無公害,“果子好了,不愁賣,村民日子會越來越好”張強笑著憧憬未來,總是忘不了他政協委員的責任擔當。
說起十年來的變化張強有說不完的話,“這十年更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黨給我政協委員的責任,讓我不懈努力,合作社的梨在江蘇省省組織的優質果品評比中屢次奪得金獎,基地被評為江蘇省梨產業示范基地,合作社被授予‘國家級合作社’的稱號。”
十年來,他始終秉持“種一棵好樹,結一個好梨”的理念,堅持“品質、品種、品牌”三品原則,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在他的帶領下,社員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經過十年的摸爬滾打,合作社由原來的150畝擴展到現在的12000畝,從原來的15戶增加到280戶,同時輻射帶動周邊150余戶。
“有‘梨’‘同心’追夢路,我一定會把合作社的梨推的更遠、更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和家鄉父老相親一起奔夢不分‘梨’!”暢想未來,張強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