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銅山區棠張鎮鐵營村有機易腐垃圾處理中心。眼前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設備,就像一頭巨象!
“它每天‘吃’下的是生活垃圾,‘吐’出的卻是有機肥料。”江蘇舒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岳浩輕點“大象”頭部前端的控制按鈕,“大象”腹部一側面板張開。“這就是經過生化分解成的有機肥料。”岳浩指著“大象”肚里深褐色的粉狀物質說。據了解,像這樣的垃圾處理中心,棠張鎮有3個,每天的垃圾處理量超過2000噸。
“我們剛剛送走河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他們也是來調研我們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典型做法的。”鎮黨委書記郭華良說,“生活垃圾分類之所以能在全鎮順利推開,這主要有賴于通過協商民主求取‘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協商議題選得準 避免“政府點了菜,群眾不動筷”
棠張鎮是我市首個垃圾分類試點鎮,也是我市推行基層協商民主的試點鎮。起初,該鎮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確定協商議題。
一方面,村干部甚至許多村民對鎮、村公共事務有不同意見,爭論不休,拿不定主意。另一方面,有的已經實施的民生項目、公共服務并沒有得到村民的認可,“政府買了單,群眾不買賬”。這些現象,在農村基層依然存在。
究竟哪些議題應該納入協商民主的范疇?有的說,把一些信訪遺留問題拿到鎮級協商平臺協商;有的認為,把一些宅基地糾紛拿來協商……經過反復討論,鎮黨委認為,這些議題都不是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都不具備公共屬性。如果把這些議題也拿來協商,很容易導致“政府點了菜,群眾不動筷”現象。
最后,鎮黨委將鎮級首次協商的議題,確定為解決和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分類問題。進一步明確了議與不議的取舍標準,應為三個導向:民生導向,從與村民息息相關的公共利益問題出發征集議題;發展導向,從事關鎮村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大事中選擇議題;問題導向,從村民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和堵點的問題中確定議題。
“把目光聚焦到群眾關切的公共事務、公共服務、公共利益等問題上來,讓群眾在參政議政中體驗人民民主的真義。”郭華良說。
協商準備抓得實
人員廣覆蓋,事前深調研
選準了協商議題,接下來是選擇“誰來協商”。
該鎮確定了議事成員的三條選拔標準:具有一定社會威望、公德心,熱心公益事業;了解百姓生產生活情況,能夠代表民意;關注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有思考、有見解。同時,該鎮擴大參與群體的覆蓋面,以鄉賢、“大老知”、種養大戶等普通百姓為主,兼顧鎮村干部、專家學者、“兩代表一委員”及利益相關方代表。
鎮黨委制訂協商實施方案,規范議事程序,建立了議事人員事前調研機制。
在“垃圾分類是否在全鎮推開”議題協商前,會議召集人、鎮黨委副書記吳繼輝組織議事人員,到垃圾分類試點村沙莊村和有機垃圾分類處理中心現場考察,充分了解沙莊村在推動垃圾分類方面的經驗、村民的體驗和看法以及垃圾處理的過程和效果等。
“事前調研,是充分醞釀、發現問題、提高認識、彌合觀點的過程,為開好協商會打下堅實基礎。”吳繼輝說。
協商會上善引導
變“說了算”為“說得對”
“為避免‘不敢說、不愿說、順著說’,甚至‘各說各話’的現象,會議召集人還要善于引導,這對提高協商實效至關重要。為此,我們主要采取了‘無偏見引導’工作法。”郭華良說。
5月10日,鎮級垃圾分類協商會正式召開。會上,召集人只提問題不談觀點,鼓勵議事成員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通過協商尋求共識。在分歧、辯論、協商的過程中,召集人只扮演適當引導的角色,在初步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召集人再引導議事成員將思想統一到黨委的工作意圖上來。
協商中,大家觀點上有分歧,態度上卻有共識;認識上有分歧,基點上卻有共識;判斷上有分歧,規則上卻有共識;選擇上有分歧,目標上卻有共識。這些共識,不是靠政府“說了算”,而是通過協商,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政府“說得對”。有了這樣的共識民主,就能求取“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垃圾分類協商民主形成的共識,已經轉化為上下齊心的共為。
沙莊村垃圾分類收集員侯玉虎隨身帶著一本印有《環境保護法》的小冊子,有空就向村民宣傳上面的內容。“最近發現,身邊的村民不亂扔煙頭、煙盒了。他們說,村莊環境變得這么美了,誰還好意思再亂扔垃圾?”鐵營村村民孫玉華說。“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確實達到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的目的。”躍進村村民陳鳳元說。
目前,棠張鎮共配備戶分類垃圾桶32000個、村內分類收集垃圾桶2000個、有機易腐垃圾收運車輛20輛。全鎮已建立起“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還田”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