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掩卷之后,更是深思。這本書不僅講述了40多年前總書記在梁家河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更是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書中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寶貴品質和實踐要求,洗滌著我們的思想,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讀書是不竭的思想源泉
書中披露了大量關于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期間讀書學習的經歷。當讀到去文安驛接知青的村民們對習近平的兩個“死沉死沉”的書箱記憶猶新的時候;當讀到他們的知青窯洞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的時候;當讀到他晚上湊近煤油燈看書,煤油煙經常熏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時候,對青年習近平的讀書生活,每一位讀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思我們現在,辦公室、圖書室、閱覽室各種書籍琳瑯滿目,而靜下心來讀書的又有幾人,有的書包裝紙都未去掉,有的原封不動當作廢品處理。有的領導讀書擺擺樣子,筆記秘書抄,心得秘書寫。以工作忙為理由,以會代學,以干代學成為一些單位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習強國不考核就不學。一些黨員干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知半解,囫圇吞棗。通過學習這本書,每位黨員干部都應把注重學習作為為政之基,要有見縫插針抓學習的韌勁,把學習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習慣。
為民是不渝的信仰追求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觀的真實寫照。青年習近平是一個重感情、講情義的人,他對群眾的感情是實在的、具體的。習近平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仍能夠做到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懷令人感佩。他把自己稱作農民,把這看成很光榮的事。他和群眾打成一片,無論是老漢、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塊兒。他辦事有條理,說話有道理,群眾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尊重每個人。他與人交流、談話的時候,即使對方是再窮的人,他也全神貫注地聽。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反思我們現在的一些干部,群眾觀念非常淡薄,在他們心中群眾沒文化、沒素質。走訪慰問擺拍一下,調研座談走走過場,與群眾坐不到一張板凳上,交談找不到話題。豐縣縣委組織的這次“走轉聚”活動非常及時,非常必要,讓每一名干部深入群眾之中,了解群眾所需所求所盼,即使解決不了多少大的問題,但與群眾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哪怕一次只解決一個小問題,黨的形象就能增加一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久久為功,就能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實踐是不懈的精神動力
青年習近平在插隊生活中,帶頭參加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學會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調到趙家河大隊整隊時,把公窯外面又臭又臟的廁所修好了,這看似一件小事,意義卻很大。他搞整隊成績出色而被提拔擔任了梁家河大隊的黨支部書記,以滿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他辦沼氣有模有樣,真把農戶家的燈點亮了;他親自下到井里帶領村民打水井,解決了全村的吃水問題;他辦了一個鐵業社,解決了社員勞動工具的需求;他帶領村民打壩地,給村里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還種烤煙、辦代銷店、辦縫紉社,等等。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習近平沒有被嚇倒,反而是越挫越勇,帶領群眾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反觀我們現在一些領導干部,遇到矛盾困難繞著走,踢皮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擔當,不善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疫情防控、社會穩定的任務非常繁重復雜,每位黨員干部都應該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宵衣旰食,苦干實干,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回報黨和人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p>
(豐縣政協 陳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