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城時代》
作者:陸銘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以一系列的數據和指數評價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和活力。多年來,陸銘教授等多位學者致力于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關注新形勢下的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等。他們提出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制造業景氣先行指數、資本市場活力指數等重要概念,全面、立體地解讀發展與平衡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關系、都市圈內部的中心和外圍的關系,為社會各界預測宏觀經濟及城市發展趨勢提供重要支撐。無論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業的投資決策、個人的置業和就業的關鍵抉擇,都需要建立在對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方法和觀點對每個人的選擇都將有所助益。
二、《信心的博弈:現代中央銀行與宏觀經濟》
作者:繆延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中央銀行雖然在17世紀就已誕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類社會進入純粹信用貨幣時代才真正突顯?,F代中央銀行首先是政策的銀行,其首要任務是保持物價穩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經濟穩定未必意味著金融穩定,中央銀行不僅要調控經濟周期,還要調控金融周期。本書從宏觀調控思潮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演變兩條主線出發,比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論與政策實踐,并同中國國情和中國央行實踐相結合,提出現代中央銀行本質上是要與市場、公眾進行信心的博弈。危機后,各主要央行紛紛推出量化寬松、結構性貨幣政策等非常規工具,雖力挽狂瀾,但書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這類政策工具“易進難退”,且邊際效果遞減,容易損害央行的獨立性和聲譽,也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央行應珍惜并用好常規的政策空間,統籌好貨幣和信用,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三、《極高明而道中庸:經濟學讀書札記》
作者:盧周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經濟學札記與隨筆的合集。這些札記既是作者在經濟學領域閱讀與思考之后的一些領悟,以及作者對中國及世界近二十年間經濟領域及經濟思想種種變化的一些思考,同時也是作者這一時期參與中國經濟學界各種議題討論所產生的思想成果。
書中表達了作者的經濟學立場,即在效率與公平、市場與政府、民富與國強、個人自由與集體規制等看似矛盾的關系中努力追求均衡,達到一種最優的經濟發展狀態。
四、《人工智能時代與人類未來》
作者:[美]亨利·基辛格、[美]埃里克·施密特、[美]丹尼爾·胡滕洛赫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社會。自理性時代以來,我們從未重新設想過我們對待經濟、秩序、安全甚至知識本身的方式。現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改變我們如何駕馭世界的幾乎一切——以及它對人類的意義。
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與谷歌前CEO施密特和麻省理工蘇世民計算機學院院長胡滕洛赫爾這兩位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家和前沿學者聯手,通過梳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人類思想及技術演進的歷程,進一步討論了人工智能賦能的網絡平臺給個人、企業、政府、社會、國家和地區帶來的影響,以及人工智能將在重塑世界秩序和安全格局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時,該書反思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人類自我身份認同產生的巨大沖擊,以客觀的視角提出人類在未來幾年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及解答工具。
五、《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
作者:楊苡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本書是五四運動同齡人、西南聯大進步學子、翻譯名家、百歲老人楊苡的唯一口述自傳。從1919年走向今天,楊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國櫛風沐雨、滄桑巨變的百年。時代與人生的淬煉,凝結為一代知識女性的天真與浪漫之歌。
六、《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
作者: [美]克里斯·米勒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芯片是現代世界賴以生存的稀缺資源,就像石油一樣。如今,軍事、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都建立在芯片的基礎上。經濟歷史學家克里斯·米勒在書中較為完整地描述了各國為控制芯片技術而進行的長達數十年的斗爭歷程,解釋了半導體在現代生活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美國是如何在芯片設計和制造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將這種技術應用于軍事系統的。
本書集科技冒險、商戰故事、大國博弈于一體,分析了芯片崛起的歷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業的未來為目的的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權力斗爭,對理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和科技至關重要。
七、《高度沖突》
作者:[美]阿曼達·里普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沖突是出于本能,高度沖突往往是因為關系失控。高度沖突是一種破壞性力量,它普遍存在于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甚至文化關系中。這本書指導我們識別身邊的高度沖突,幫助困頓的人逃離困境。書中還以社交媒體上的亂象為例,提出“沖突陷阱”的概念,警惕沖突操縱者利用矛盾激化沖突、從中獲利。在當前背景下,這本書有助于我們警惕失控的沖突,回歸健康、和諧、合作的關系。
八、《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作者:[英]Breathe編輯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期《呼吸》以“去自然里更新自己”為主題,探討自然能給予我們的精神力量。疫情三年之后,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望擁抱自然,這種渴望甚至超過了旅行。畢竟,對于一般人來說,旅行常常是精心準備的結果,是辛苦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的放松,或者完成一個重要事情之后的自我獎勵。而擁抱自然,享受野外,則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它可以是在家里的陽臺種植,是家附近的一片綠地、一片樹林,是前往野外露營,甚至是走向遙遠的荒野。我們需要重回自然的懷抱,讓內心宇宙跟自然相連,跟更大的世界相連。
九、《早期中國:社會與文化史》
作者:李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以“早期中國”的視角,嘗試描述和解釋從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歷史,并將此段歷史放在一個比較的脈絡中,思考國家形成、書寫的起源、官僚組織、法律和政體、諸子百家、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等中國社會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問題。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與物質材料,也掌握傳世文獻,同時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學理論;在寬廣的視角中重新檢討中國文明,強調其連續性與同質性。
十、《費孝通和中國特色社會學》
作者:丁元竹
出版社:三聯書店
這是一部對費孝通學術思想、治學風格等內容進行研究的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學中國學派的早期探索,費孝通的學術觀,費孝通的治學方法和學術風格,費孝通對中國社會學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研究和貢獻,費孝通關于知識生產的基本方法,以及他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的時代背景和思想邏輯,等等。
本書內容的研究與探索,充分凸顯了費孝通先生作為中國社會學的早期代表人物和中國社會學恢復時期的領銜人在社會學思想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