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徐州。在徐工集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徐州全市牢記囑托,突出創新引領、動能轉換,激發科技創新動能,加強產業布局、堅持國際化發展主戰略,以智改數轉網聯驅動新型工業化攀高向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轉型領航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了“一超、一大、多強”企業梯隊,連續35年保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的位置,代表中國企業連續數年穩居全球工程機械第一陣營,成為享譽全球的“工程機械之都”。
■ 智改數轉帶來效益新提升
透過科技感十足的可視化大屏,IIoT平臺上的數據流飛速滾動,地面明黃色引導線引導著AGV小車沿規定的導引路徑在巴特液壓機具生產車間來回穿梭。徐工一條數字化生產線上,巨型機械手臂吊裝著零部件緩緩移動,數字操控、自動檢測、智能裝配,平均每2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輪式起重機底盤。
在江蘇徐州,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大力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由傳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插上了“智慧翅膀”。
近年來,徐州始終把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抓手加速推進,大力實施智改數轉,江蘇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徐州華恒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江蘇恒久機械公司等15家企業是市政協多年來長期關注的智改數轉示范性企業,也是被省政協確定為“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聯系的企業,走進這些企業廠房,智能化的生產線令人嘆為觀止。
徐工、華恒機器人、海倫哲……生產線上的臂架、轉臺、副車架等關鍵結構件的制造上已經實現100%的機器人焊接。與徐州華恒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企業員工交談,每個人都對智能制造如數家珍:焊接區域大量應用機器人,覆蓋90%以上的焊縫;機加工區域投入幾十臺先進的機加工中心,實現100%自動化精密加工,結合智能管理等手段,工廠交貨時間縮短到8周……
徐工重型信息化總監李忠福介紹,近年來,徐工重型信息化部門積極作為,將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圍繞研、產、供、銷、服和運營管理全價值鏈,落地核心信息平臺,不僅提升效率、提高質量,還降低了成本。
■ 科技引領厚植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必須是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產力。“唯有深刻把握并充分激活科技創新,方能以質的飛躍催生產業創新的重大突破,加速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徐工集團董事長楊東升說。
徐工叉車是徐工集團“十四五”戰略規劃的新興板塊。按照徐工集團“打造新質生產力、向高端轉型發展”要求,徐工特機叉車新基地在各端進行了升級改造。在生產端,引入自動焊接自動涂裝線、摩擦裝配線無人倉儲和智能物流配送,下料、焊接、涂裝、總裝、工程中心、電池組裝等均實現了全程可視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管理),叉車年產能可達3萬臺;在技術端,加大對新型電池、新型電控、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投入;在產品端,堅持以新能源叉車為主線,并由單一產品向成套化設備和無人化物流解決方案轉型。
科技創新是“最大變量”,也是“最大增量”,徐州用好科技創新,為新興產業蓄勢賦能,增添動力。
來到位于泉山經濟開發區的江蘇旭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處處能感受到科技賦能生產、生活的美好場景。
“這是我們的手持式激光甲烷遙測儀,可以實現遠距離無接觸燃氣泄漏檢測,廣泛應用于燃氣泄漏入戶巡檢、穿戴式燃氣安全檢測。”該公司董事長陳亮拿起眼前外觀如同手電筒的甲烷遙測儀對準目標,輕輕松松便完成了檢測,而且攜帶十分輕便。目前,旭海光電擁有有效專利58項,其中PCT(國際專利)8項、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
陳亮表示,未來,旭海光電將繼續聚焦主營賽道,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用前沿科技守護社會安全和健康,為生產生活不斷賦能。
■ 前瞻布局搶占未來產業新藍海
在工業經濟穩步回升的背后,技術與產業正在深度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今年以來,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中,綠色低碳能源、高端紡織、安全應急、集成電路與ICT、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健康6個產業增速均超過兩位數。創新成果如何滋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前沿科技怎樣開拓市場藍海?以創新為“鑰”,徐州進一步解鎖產業發展生態圈。
當前,未來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徐州正在著力謀劃以工程機械這一支柱產業為龍頭的新發展,把工程機械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推動工程機械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大潮中制高點,描繪出了一幅“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新格局。提出培育構建“5+X”未來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中電工研是國內首家鈦系合金儲氫裝置量產制造企業,公司合作研發的鈦系金屬固態儲氫材料、裝置,具有安全、低壓、高密度的優勢特點,解決了氫氣規模化存儲的安全問題,處于國內和國際行業領先水平。
“項目全部投產后將成為國內鈦錳系金屬固態儲氫材料市場產業化的唯一企業。”中電工研(徐州)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主管吳童說。
在天通新材料基地,凱巨科技已實現量產的鈮酸鋰大尺寸晶片是光通信領域關鍵原材料,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牽手清華大學韓敏芳教授,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突破,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得專利近百項。
站在創新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徐州正精心培育一個日益壯大的產業發展生態圈,書寫著轉型升級與創新引領的嶄新篇章。
記者手記:向“新”求“質”煥青春
南來北往的旅客經過徐州東站時,常會注意到沿線分布著徐工的發貨場。一臺臺設備如鋼鐵雄獅般屹立,隨時準備奔赴世界各地。
徐工集團的前身始于1943年創建的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其紅色基因與這座兵家必爭之地高度契合。從徐工集團的前身成立,到國際巨頭卡特彼勒的鼎力入駐,從民營企業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產業集群璀璨奪目,8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與城市共同呼吸、同頻共振,櫛風沐雨,終成大器。
工業發展的浪潮日新月異,踏上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新賽道”,徐州工程機械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騰向前。以一域之光,為全域添彩。
在采訪中能夠深刻感受到,無論是一線工人,還是技術研發人員,他們如同勇敢的領跑者,披荊斬棘、勇攀高峰,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決心,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積極投身于這場波瀾壯闊的轉型之中。每個人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為了城市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工程機械設備作為無數個場景中的主角,以強大的力量和精準的操作,引領著整個城市更新的節奏,展現出建設者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徐州全市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也積極投身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商以求同,協以成事。不久前,徐州市政協圍繞“科技賦能,提升經濟發展新動能”開展調研。
“通過深度調研反映企業心聲,鍛煉委員能力。我們也深感,凝聚共識的工作對我們來說只是剛破題,后面還要持續加強。”徐州市政協主席王強表示,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更好地發揮委員企業的作用,和企業及界別群眾多多交流,為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夯實基礎,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徐州現代化建設匯聚強大合力、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