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騰的國慶節過去了,但我的心情還不平靜。四十年來,每 逢這一節日的到來,我就想起了新中國成立時那段艱苦的歲月和 第一個國慶節的歡樂情景,甚至終生也難以忘懷。
1949年,中國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國民黨政府留下來遍地饑餓,滿目瘡痍。
就在這年夏天,我從農村小學教師崗位,調到區里工作。
區機關住在農村的集鎮上,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差,雖說實行了供給制但吃糧是清一色的高糧面,菜金少得十分可憐,只有病號才能吃點細糧。衣服都是從家里穿來的。除去實物供給,每月只發五角人民幣作津貼。這比當時每月六十斤小米的教師待遇還要差一些。盡管生活是艱苦的,但大家都有一種無比昂揚的革命精神,一點也不覺得苦。
新中國成立的偉大節日快要到來時,聽說北京將要舉行國慶 大典,每一個同志都感到無比激動,大家議論說,我們也要好好地慶祝一番。可是,那時農村里沒有電,沒有廣播,也沒有電話,更不用說電視了,唯一的新聞來源,是看報紙,但是當時又沒有公路、汽車,送一次報紙,需要十來天。我們苦苦地思索,最后由領導決定,在十月一日這一天,按民間最隆重的習俗,演唱一臺大戲。
新的問題又產生了,當時農村正忙,戲班子不好找,劇場也沒有,民政助理李玉林突地站起來說:“我唱。”他聲如洪鐘,大家從不懷疑這位山東大漢的勇氣,但說到他唱戲,誰也沒有聽過,不免有幾分耽心。可是,他執意要演,并且滿懷信心地說:“唱大轅門,我登過臺,打過炮。”《大轅門》是梆子戲中的傳統劇目,唱的是褒揚宋代楊家將滿門忠烈的故事,區長表示了同意。搭戲臺的任務又落在我身上。我知道村長趙法啟是操持這種事情的能手,別看他生得一副女人相,然而他身材魁偉,力量過人,肩上常常挎著鋼槍,做起事來既實在又利索。我急忙找到趙法啟,說明原由,他立即召集民兵,很快借來了大車、門板、杉條、席箔,還弄來了許多柏枝。第二天一大早,一座雄偉美觀的戲臺,迎著東方的朝陽矗立起來了。臺口的上方還用紅紙寫上:“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個大字。我們又借來了戲衣,請來了農民樂隊,演出的準備工作,做得有條不紊。
可是,我們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區長,又在苦想一件事情, 他想趁著這次群眾大會和隆重的慶典,來展現一下這些“土八路”們的整齊陣容。于是決定讓大家都穿上軍裝上臺。因為大多數同志都沒有發過單衣,剛發下來的一套軍裝卻是棉的,在攝氏20多度的氣溫下穿起棉襖棉褲,那該是一番什么滋味!可當時并沒 有誰提出反對意見,這事就這樣定下來。
我們走上了大會的主席臺,分別坐在兩邊的條凳上。臺下黑 鴉鴉的一片,匯成人的海洋,基干民兵都背著長槍,怕熱的農民有的還光著脊梁,學生打著小旗,利用會前空隙,比賽革命歌曲。整個會場洋溢著熱烈歡騰的氣氛。大會開始,區長首先作了簡短的報告,接著鞭炮與鑼鼓齊鳴,口號聲此起彼伏,演出不但沒有出現我們所擔心的“砸鍋”,而目還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很大成功。老李的唱、念、做、白,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恰到好處,還贏得了好幾次的喝采聲,大家都為他慶幸。可是,我們卻身穿棉衣,垂手端坐,目不敢斜視,一個個都熱得大汗淋淋了。所幸,那時大家還沒有汗衫、背心、短褲、襯衣填在棉衣里面,否則汗水還會淌得更多、更多。
今天和青年朋友講起這件往事,似乎不可思議,但它不是天 方夜譚,而是我們一代人的生活紀實。
1989年10月 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