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拜讀李紅梅、劉仰東兩位老師的著作《向北方》一書,結合之前學習過的歷史、近現代史等知識,讓我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如今中國人民能夠從水深火熱的生活走向民主、自由、富強,我們當感恩先輩們前赴后繼、英勇無畏的付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一群人,一件事,一條路,走到底。為了新中國的光明,他們忍受黑暗、嚴寒,舍身忘我。本書取名《向北方》意義深遠。北上,看似一場浩蕩的人員遷徙,實則是一種情懷,一種對國的熱愛。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冒著生命危險,朝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地北平。正是他們的無私、無畏的精神,促進了國家發展和統一。一切違背人民意志的行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民心所向,才能順利和平建國。
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的“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不是一句宣傳口號,而是個行動,邀請、部署和組織在香港及國統區的民主人士前往解放區,籌備和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民主人士沖破重重阻撓自香港北上,參與籌備開國的重大事件展開敘事,作品氣勢恢弘、細節飽滿,有理有據、清新好讀,堪稱非虛構歷史書寫的扛鼎之作。
《向北方》是一部恰逢其時進行“四史”教育的有益參考書。當前,全國上下正在井然有序地開展黨史教育活動。黨史教育當然要有多種形式,各地也都創新了不少好的經驗,如置身現場的沉潛式學習、資深黨史專家的深入解讀、對有關權威讀本的細讀精讀等,但最為忌諱的所謂浮于表面的是學習干巴巴的教條,是不接地氣的一味灌輸,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囫圇吞棗,是照本宣科言不及義令人厭煩的空話、套話與廢話。從這個意義上講,《向北方》圍繞1948年在中國處于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所提出來的“五一口號”,動員、號召身在香港或在海外、國統區的各方人士匯集到解放區共商大計,籌備開國的重大事件,詳細介紹了大致有七批左右的各路精英,披荊斬棘陸續匯聚在黨中央周圍的生動歷程,讓很容易被簡略虛化、一筆帶過的一段重要歷史生動全面地呈現出來,成為新中國開國史的一種重要的有益補充,令人印象深刻。
本書是一部全面展示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眾多民主黨派、社會賢達順應歷史潮流、擁護黨的領導,最終百川歸海的非虛構力作。眾所周知,近代中國飽受內憂外患之擾,承受著深重的災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而甲午戰敗更使中國進一步覺醒抗爭。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開始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組織,此后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以及各種社會思潮、各種政黨在中國次第出現。應當時的形勢變化,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取得了北伐的勝利,卻因為國民黨的改弦更張發動“四?一二”事變,使得兩黨徹底決裂。十年內戰,血雨腥風,又因時局嬗變,日寇入侵,國共兩黨再度捐棄前嫌、攜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十四載抗戰,中華民族付出巨大犧牲終于戰勝日本侵略者。1945年的中國再次來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飽經憂患、多災多難的中國到底該走怎樣的道路?中國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提出了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而在此時風云際會,滄海橫流,各種民主黨派也風起云涌,活躍在中國政壇。重慶談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簽訂了《雙十協定》,但國民黨頑固派一意孤行、跋扈囂張誤判形勢,使得內戰重新開啟。經過一年多的較量,國民黨已經捉襟見肘、四面楚歌,而共產黨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在1948年5月1日勞動節前夕發出了著名的“五一口號”,實際上勾勒出了未來共和國的大模樣與基本雛形。當時的形勢是國民黨仍舊有半壁江山,眾多民主人士集中在香港。如何把握時機集納各方英豪,共商國是,底定大局,對共產黨的器局、胸襟、政治遠見和組織能力都是一種考驗,對李濟深、張瀾、沈鈞儒、黃炎培、蔡廷鍇、譚平山、柳亞子等人的眼光、操守和抉擇能力也是一種重大考驗。作者依據大量親歷者的回憶,以及有關的重要文獻檔案,本著求真求實的嚴肅態度,不溢美、不粉飾,也不為尊者諱,整合梳理各種說法,或辨別訛誤,或正本清源,或立此存照,鮮活的人物、豐富的細節,躍然紙上,引人入勝。通過這樣的生動呈現和真切表達,讀者能夠切實感受到當年共產黨人的遠見卓識和云水襟懷,真切感受到眾多民主黨派順應時代潮流的睿智練達與風采。
本書詳細回溯了民主人士千里迢迢不避艱險的北上歷程、集中展示了眾多民族精英的各種側面,是一種難得的歷史備忘錄。共和國成立已70余載,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淘洗,因為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人物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遁入歷史的云煙。通讀《向北方》,我們不僅能知道馮玉祥遇難黑海所產生的影響、楊杰被暗殺對人心理的沖擊,也能進一步了解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譚平山、蔡廷鍇、章伯鈞等人在當時中國政壇中的分量,更有馬敘倫、郭沫若、侯外廬、翦伯贊、許廣平、陳其尤、朱蘊山、鄧初民、章乃器、孫起孟、葉圣陶、陳叔通、鄭振鐸等人在中國各個領域的活躍身姿影響眾人。書中還提到了對許世友將軍的印象等,也比較清楚地說明了毛澤東與黃炎培著名的“窯洞對話”。
《向北方》在全面反映如此大規模名流碩彥北上的整體活動中,也展示了共產黨超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如此眾多的人員流動,如此眾多的身份特殊的名人薈萃的大規模遷徙,還要考慮到當時正在進行著戰火紛飛的大兵團作戰,敵對雙方的政治軍事勢力正在進行殊死較量。跨地區,跨江河、海天遙遙、風高浪急,許多事情并不在掌控之中,這需要多么縝密細致、周到具體的協調工作啊!這中間除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坐鎮指揮與全盤協調,還要有許多得力可靠的操作人員環環相扣。喬冠華、潘漢年、夏衍、錢之光、連貫、章漢夫等,多少黨的得力干部在大規模北上的七次組織協調中,殫精竭慮,恪盡職守,終于圓滿地完成了這一重大政治任務,確保了開國大典的順利舉行。
細讀《向北方》,借助作者的精心妙筆,我們才能更生動具體地了解到開國不易與創業艱難,正所謂涓涓細流歸于大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在紅旗下創造幸福生活,為國爭光,維護祖國的榮譽。
(邳州政協 王萬國)